“点问、圈问、海问”艺术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点问、圈问、海问”艺术的实践与思考.doc

“点问、圈问、海问”艺术的实践与思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点问、圈问、海问”艺术的实践与思考方均斌(温州大学325000)摘要:阐述数学教师提出问题的艺术,正确把握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强调要正确处理“点问、圈问、海问”的课堂提问技巧。同时,引发学生的“点问、圈问、海问”并给予正确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关键词:点问;圈问;海问;实践;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陈木法指出,中国数学家要想出原创性成果,首先要学会“提问”,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问题解决”展开了种种探究,在创新教育摆到日程上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已经进入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视线。而教师的提问方法与策略对学生提问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提问心理和思维特征进行恰如其分的提问和引导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话题。笔者认为,用“点问、圈问、海问”来概括这一话题是一种尝试,本文就这一话题进行一些阐述。所谓“海问”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没有指定具体内容的提问,如:“你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二是教师没有指定具体提问对象的提问,如“大家学习了函数的单调性后,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吗?”同样,“点问”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对具体内容的提问。如:“对偶函数的对称性问题,能否进行推广?即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函数,应该满足什么条件?”二是指定具体学生的提问。由于教师的“海问”没有指定具体的对象或内容,容易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与生动活泼的环境,加上教师带有激情或暗示的口吻,容易引发学生的“点问”。而“圈问”指介于“海问”与“点问”之间的一种过度提问内容或方式,中间蕴涵着教师教学提问和学生提问的艺术。“点问”是考验提问者及被提问对象的思想的“直接交锋”,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运用得较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这“三问”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具体概括以下的几点,供参考。1、巧设“海问”,引诱“点问”设置“海问”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从而捕捉到有价值信息,及时调节教学;二是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提问;三是避免教师自己所提问题范围太狭窄或指定回答的学生范围太小而使教学处于被动。因此,“海问”是提问的一种策略,是教师争取教学主动,捕捉有价值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有效地“点问”,学会提问的艺术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海问”一方面由于没有指定回答对象,如果引导不当,容易产生群体的依赖或推诿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指定非常具体的“点问”也容易产生“漏问”现象。因此,关键在于巧设“海问”或进行“海问”后进行适当启发。案例1高一学生学好函数一章后,教师设计一个“海问”:“关于函数这一章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问吗?”有的学生马上进入思考中,而有的学生估计老师不会提问他,抱着侥幸的心理,也不思考,在观望。一分钟后,教室内仍然一阵沉默。教师发现有个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左右环顾,于是设置“圈问”:“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我准备先提问几个平时不太提问的同学。”于是,在环顾的学生开始翻书,不得不动脑思考。又一阵沉默后,老师提问一个平时性格内向成绩偏下的学生甲:“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甲摇摇头,他感觉有点乱,不知道从哪里问起;老师设置一个内容“圈问”:“比如说,关于函数的性质,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甲还是摇摇头;老师进一步设置一个内容“圈问”:“比如说,函数的性质包括哪几个方面,你清楚吗?”学生甲点点头,这时教师发现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乙在开小差,左右环顾,于是就提问:“乙同学,你能回答吗?”学生乙脸一红,站起来之前偷偷瞥一下刚翻开的课本,结结巴巴地说:“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老师装做以为学生乙是自己回答的,给予表扬,请他坐下,让学生乙有成就感。此时,学生丙早按耐不住,举手说:“老师,我弄不明白,函数的单调性,只要看看图象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采用严格的定义给予证明?”学生丁说:“为什么要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有什么用?”学生戊也举手:“函数性质除了单调性、奇偶性以外,还有什么其它性质?”于是,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在与全班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出来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外,并且补充学生提问中的一些“盲区”问题,然后再进行概括,并且提出一些探索性话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由“海问”引诱学生“点问”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五个问题:一是可以采用“圈问”作为过度环节,即教师可以圈定部分内容或提问对象,圈定的范围可以逐步缩小,使学生逐步明确提问的对象和内容,增加心理和思维适应能力;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将学生的“点问”进行整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教学盲区;三是消除学生的“问虑”,即要消除学生提问的后顾之忧问题。部分学生往往怕提出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