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世界能源形势及中国面临的挑战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能源危机问题将十分突出。2011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际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文献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1-2012学年度第二期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2.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了自1973年以来最大的增长量,几乎各种能源的增长率都超出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的1倍以上,能源强度也出现自1970年以来的最快增长。首先,经济复苏带动了能源消费反弹。西方政府普遍实施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部分国家需求的大幅增加拉动了能源消费整体增长。随着这些能源强度高,发展速度快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全球能源强度将进一步增长。3.世界大部分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当前,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目前,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二、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西亚北非动荡及该地区未来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油价稳定、能源供应安全产生负面效应。1.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自2010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对地区产能国国内能源生产、能源出口、国际油价以及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等多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2.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影响日本核电事故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国家暂停了现有核电设施的运行,或延迟了新建设施的计划,核能产业遭受沉重打击。我的观点、感受我作为一个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生。了解到目前。汽车的绝大部分都是石油燃料。而石油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过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混合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汽车。但还是不够的。就现在的发展水平,还是需要有更高的科技出现和人们的意识提高。通过以上的事例,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坚持执行依靠国内保障能源安全的方针,大力发展自身有潜力的能源产业项目;加快能源储备建设,提高本国抗风险能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政策,推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1.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初显国际竞争力。其中,风电发展最快,已经连续3年实现翻倍增长。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涉及的多个领域均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09年底,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758万千瓦和23万千瓦,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51倍和7.7倍。其中,太阳能并网发电达到135兆瓦。中国太阳能制造能力和太阳能利用面积已经达到世界第一,风电连续几年成倍增长,从累计装机来看,位于美国、德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中国应充分利用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和潜力,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需求问题。通过提高国内供给能力,来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2.抓住能源危机的机遇,寻找可再生能源由于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其它能源的消费比重所占比例依旧很低,但我国能源的人均占有量又很小,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供给比较丰富,因此从电力发展的角度,应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转换为电能的水平和规模。综合上面所述,能源问题不可懈怠。要从自我做起。首先,我要学好理论知识,理解汽车的构造原理。其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