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二物理演示实验可见度的研究-----徐州市个人课题结题报告徐州经济开发区西朱中学鹿世海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种比较常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是教师进行表演、学生观察,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演示实验能提供鲜明、准确、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原理,并能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和方法,从而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演示实验,感到神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在初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可见度低,实验现象不明显,效果不理想。学生无法看清楚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尤其是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更是如此,这样不但不能创设较好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概念和规律,而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研究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是非常必要的。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包括演示实验仪器的可见度和实验的可见度。演示实验仪器的可见度至少能让全班同学都看清楚实验装置、组成结构;实验的可见度应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以及能较准确地得出实验数据等,实验的可见度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笔者认真研究实验了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的所有演示实验,认真分析了其中的原理、器材、实验过程,找出了可见度较低的原因,也探索出一些增强可见度的方法。一、利用“微小放大法”增强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所谓微小放大法就是将一些实验中微小的变化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让学生观察的更清晰。常用的微小放大法有:转换放大法、光学放大法、投影放大法、累积放大法、机械放大法等。(一)、转换放大法所谓转换放大法就是将一些不易测量或感知的微小变化转换成其他的容易测量、感知的变化。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敲击的音叉会振动发声,但振动的现象非常微小,学生只能听到声音,而看不到振动的现象。为了让学生看到振动的现象,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这时我们会看到水面会溅起很大的水花。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微小的振动利用溅起的水花来放大,学生看到的是“真正的”振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将一个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起;当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不会被弹起。由此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3)、将扩音器的喇叭盒测放在桌面上,使其纸盆朝上,在纸盆上放一个乒乓球,再用一个烧饼罩住乒乓球。当播放有节奏的音乐时,乒乓球会在乒乓球内随着音乐的节奏而“跳舞”。2、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我们通常是用大小不同的力来敲击鼓面,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出两次声音的强弱不同,但鼓面的振幅的大小无法看清。如果在鼓面上撒一些米粒(或泡沫),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声音的响度不同,米粒(或泡沫)跳起的高度也不同。由此可以说明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二)、光学放大法光学放大法是将微小实验现象利用光学原理展示出来,以求增强实验可见度的一种方法。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时许多同学认为力只能使柔软的物体发生形变,而硬度较大物体不能发生形变。为了澄清这一问题,笔者采做了“光学放大法”。将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激光手电对着平面镜照射(激光手电固定在铁架台上),使其反射光斑落在天花板上,在平面镜的旁边用力向下按桌面,学生会观察到光斑位置有明显移动。光斑之所以会移动是因为桌面在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因此平面镜的位置移动,平面镜的反射角度发生变化造成的,从而说明了硬度大的物体在力作用下也会发生形变。(三)、投影放大法投影放大法就是利用投影仪或多媒体将一些实验的器材、操作过程或实验的现象放大以达到增强实验可见度的目的。这种方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效果非常明显。在讲解“分子的运动是否与温度有关”时,我们可以将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放在投影仪上,通过投影学生可以很明显的分辨出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热水有“热气”冒出),再同时向两杯水中加入两滴墨水,此时学生会非常清晰的看到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情况,而且在热水中扩散的非常快。由此现象学生就会很容易的得出: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二、利用“位置转移法”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所谓的位置转移,就是改变学生与实验器材的位置,以达到增强实验可见度的目的。位置转移包括:学生的位置转移、实验器材的位置转移、学生和实验器材的位置同时转移等。在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