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船歌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水乡船歌赏析.doc

水乡船歌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持续更新,敬请收藏)1孙玲淄博盲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持续更新,敬请收藏)2一、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研究的意义20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是中国竹笛艺术大放异彩的年代。此时期,一大批改编、创作的优秀中国竹笛独奏作品不断涌现,如,笛曲《牧民新歌》(简广义曲)、《扬鞭摧马运粮忙》(魏显忠曲)、《陕北好》(高明曲)等。这些竹笛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深受群众的喜爱,通过媒体的传播,几乎家喻户晓。笛曲《水乡船歌》[1]的诞生,就是继以上作品之后脱颖而出的又一中国竹笛优秀作品力作。笛曲《水乡船歌》作品的产生,不仅仅丰富了中国竹笛优秀独奏作品的曲目,更重要的是该作品具有诸多开拓、创新的音乐表现手段与独特艺术表现特征。诸如:使用革新的"排笛",充分运用调式与调性对比的转换等手段;融合中国竹笛南北不同演奏技巧、演奏艺术风格等手段,形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持续更新,敬请收藏)3成了诸多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因此,对该作品的创作与演奏,以及在运用音乐艺术表现手段所产生的诸多艺术表现特征加以研究,对进一步促进中国竹笛艺术的向前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作品的创作、演奏与曲式分析1.作品创作与演奏笛曲《水乡船歌》,是一首用"排笛"[2]演奏的优秀中国竹笛独奏作品。1975年,由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蒋国基先生创作,后经过集体加工、修改而成。20世纪70年代,该作品由蒋国基先生亲自演奏,并录制唱片,经过电台播放、舞台表演与曲谱出版等方式的传播,这首作品很快便在全国迅速流传,深受群众的喜爱,一时间成为各地舞台上不可多得的优秀中国竹笛独奏作品。该作品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对江南水乡秀丽景色的描绘,歌颂了水乡人民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持续更新,敬请收藏)4福的生活,表现了水乡人民喜庆丰收、欢歌起舞的欢悦情景。2.作品曲式分析乐曲的曲式为加引子的单三部曲式(引子+A+B+A1)。各部分结构分析如下:(1)曲体:引子+[1]慢板+[2]小快板+[3]慢板;(2)调式:乐曲采用的调式为民族C宫调式与F宫调式的交替转换(音阶结构为变宫六声音阶);(3)节拍:4/4与2/4的交替转换。全曲共有123个小节。其中,4/4拍子的小节有42个,2/4拍子的小节有81个。三.作品与演奏的三个独特艺术表现特征笛曲《水乡船歌》在作品的创作与演奏实践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独特艺术表现特征:1.运用"排笛"的特殊乐器形制产生的调性转换艺术表现特征。所谓"排笛",是一种用金属材料将两支或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持续更新,敬请收藏)5中国竹笛捆扎在一起演奏的笛类乐器;20世纪60年代由赵松庭先生研制而成。其演奏性能在于:换笛快捷、方便,便于发挥竹笛的调式与调性转换。蒋国基先生在作品的创作与演奏中,充分运用、发挥了“排笛”的这一调式与调性转换便捷的演奏性能,在乐曲的第19小节与第23小节处,两次进行了梆笛与曲笛的转换使用(调性转换为八度对比),增强了调性的色彩对比,从而,大大丰富、提高了《水乡船歌》作品的音乐艺术表现力。蒋国基先生运用“排笛”的特殊乐器形制产生的调性转换艺术表现特征,成为《水乡船歌》作品创作与演奏中最富有独特、创新的艺术表现特征之一。2.南北竹笛不同演奏技巧融合的艺术表现特征。笛曲《水乡船歌》虽然是一首表现江南水乡秀丽景色的作品,但作者充分运用了北方竹笛的演奏技巧,如:“吐音”、“历音"、"垛音"与"花舌"等,使该作品的演奏艺术风格既富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持续更新,敬请收藏)6浓郁的江南笛曲风味,又充满着粗犷、刚毅的北方笛曲性格。如:乐曲的引子一开始,便使用了两处接近两个八度的“历音”技巧,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船儿飘动、水波荡漾的艺术形象。再如:在乐曲的第二段小快板中,作者运用了大段的“吐音”、“花舌”等技巧;尤其是在乐曲的第80小节开始,运用了极富有力度大、善于表现热烈、欢腾场面的的“垛音”技巧,并在第100小节至106小节处连续使用,将全曲的情绪由此推向了高潮……通过以上分析,完全可以看出:蒋国基先生通过融合运用南北竹笛不同的演奏技巧,丰富了《水乡船歌》作品的创作与演奏艺术表现手段,从而,产生了又一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3.写景与写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特征。笛曲《水乡船歌》在作品创作中不只是注重表现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为主题,而是在写景中注重与写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