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逆治逆更逆以顺治逆更顺.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以逆治逆更逆以顺治逆更顺.doc

以逆治逆更逆以顺治逆更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以逆治逆更逆以顺治逆更顺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胡钦海年长的人教育晚辈常说: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饭都多。从事教育多年,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深有体会。如果不善于因势利导,化解逆反心理,“老盐”未必能斗得过“小米”。先来搞明白词义。逆的意思是:抵触,不顺从。逆反:受挫后一意孤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绪,对正确的方面盲目地持反抗、抵制与排斥的态度。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青少年逆反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属于普遍阶段性心理特征,或者说是共性问题。但因为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孩子缺乏主见,依赖性强,逆反心理可能弱,特别是女生,可以称之为乖乖女现象。有的孩子在思想方面显得比较成熟,开始朦胧地具有更多的主见,也就有了更多的反抗意识,就表现为逆反。为什么初中生更具逆反心理呢?这跟其身体发育有很大关系。从小在成长过程中,肯定错误不断,所以说孩子成长过程就是犯错纠错的过程。自然就少不了父母的批评甚至是训斥甚而打骂。因为小天天挨批也许会习以为常了,但大了就会发现,有些问题有主见了,觉得父母也有不对的地方,没那么值得崇拜了。而且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个大人了,自然跟小时候仰望父母的感觉不一样。所以,当孩子对你的言行表示不同意见甚至公然反对说不时,先别勃然大怒、大动肝火。这恰恰说明孩子大了,开始成熟了。这样一想,就不那么着急了。再说了,我们不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我到高中的时候,还因发型跟父亲顶牛呢。既然有逆反心理,就应该对症下药地去对待、化解,从而便于进行教育。虽说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之说,但婴幼儿和青少年的药就不一样,除了剂量的不同,外形也不一样。为什么加糖衣啊?那是因为药太苦了。如果你为了叫青少年吃药,你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说这药啊是多么多么的好,可是孩子知道啊这药口味不好,不好吃。再比如超市里卖的手指饼干容易叫孩子接受,好玩啊,还有小熊的形状,还有字母饼干。连授课的内容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更何况要进行思想教育呢,更要按规律办事。有一本书说的是别跟青春期的孩子顶牛,使我想起了一个比喻。就是牵牛,要牵牛鼻子,拽牛角或牛尾巴肯定不行。这就是所谓的“因势利导”。对于教育者来说,从理论上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估计没有,但能主动自觉地运用这个心理学而且卓有成效就不容易了。这就如同做饭,同样的材料厨师高手做出来就好吃,要不怎么叫大厨呢?所以我们都要力争做教育的大师。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就是很典型地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教育淘气打架的孩子。当面对一个犯错的孩子时,首先要想到这是个孩子,而自己是教育者,连一般大人还都说不能给孩子一般见识呢,何况是教育者呢。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医生不能跟病人一般见识。一般的原则应该是,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硬压制学生。现在教师的权威已经很不强了,不是过去说一不二的年代了,甚至是都很为难了。既然没了绝对的权威,那就施展自己的武艺,这个武艺就是心理学原理。你不是故意顶牛吗?我不应招儿,我给你迂回。不硬碰硬。你想想一拳打在棉花上是什么效果。比如有一次在课堂上,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没拿作业卷子,学生还顾着我的面子说忘宿舍里了。我没吵他也没罚他,我故意说,那你还是放在宿舍吧,千万别拿来,否则丢了怎么办?学生一愣又一乐,没想到我会这么说。不管下次拿不拿,至少是没起副作用。还有一次一个学生终于抵挡不住瞌睡虫的袭击,倒下了。我悄悄过去抽掉了他掩护的书,他还浑然不知,周围的学生哈哈大笑,他也睡不成了,醒来自觉挺不好意思的。我说是不是昨晚在宿舍一直背历史了?又是一阵笑声,当然这不是讽刺,是善意的玩笑。有时候想想孩子们很不容易,人家又没说闲话捣乱,只是太困了,要不就是自己的课不精彩不吸引人。这样用长辈的慈爱和朋友的宽容对待他们,就不容易引起逆反。如果说遇到学生顶牛,虽然很没面子,但也压制火气换种方式幽默地说,你心情不好,一会咱再理论,别气着你。如果暴怒大喊,你给我出去!学生出去了会有安全隐患你还得承担责任,如果学生不出去继续顶牛更没面子无法处理,那就继续维持面子继续喊你给我出去?最后是你不出去我出去?这样就把自己降到了跟孩子一般见识的层次了。对待教育,对待青春期的孩子,没有现成的灵丹妙药。但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爱心,其次要有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作灵活运用,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才能正确地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琐事。2011年12月19日作者简介:安阳市第五中学历史教师,市级兼职教研员,省基础教育学会会员,省教育实验委员会会员,长年担任初三历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