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果生产技术.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林果生产技术.doc

林果生产技术.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林果生产技术(北方本)》存在的若干问题及修改建议《林果生产技术(北方本)》,是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4月出版,并经过2005年、2009年两次修改、完善。本教材有很多优点,如知识体系比较系统、在难易程度上与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匹配、简单易学、通俗易懂等。但是笔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本教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需完善。一、个别内容文图不符。如P9:图1-1图下注解与枝干类别有出入。图下注解5为“骨干枝”,而在枝干类别中则成了“中心枝头”;P47:对“不透风林带”的文字描述为,“这种林带由大、中、小三种不同高度的树冠组成树墙”,而在该页“图3-1林带类型”(见下图)中,不透风林带却由两种不同高度的树冠组成。二、少数专业术语不规范。如p25:2、题为“带木质嵌芽接”,嵌芽接,本身就是带木质部的芽接,因此,在“嵌芽接”前面,无须加“带木质”三个字。笔者通过查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农业出版社,1993,下同)P374-375,也只有“嵌芽接”一词。P63:在“2、缩剪”中,“将过长的枝由外向里剪截的技术,叫回缩;由上向下剪截的技术,叫压缩”。将缩剪,分为回缩和压缩两类。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欠妥,因为很难界线分明的将果树上的枝条分为向上生长还是向外生长,在进行缩剪时就无法说清到底是回缩还是压缩,给实践教学带来极大不便。笔者通过查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P367:缩剪,又称回缩。由该页图2所示,根据修剪量的大小,缩剪可分为轻缩剪、中缩剪和重缩剪。经过对整个条目的仔细阅读,也没发现“压缩”一词,很显然,缩剪和回缩说的是一回事。有的专业术语解释不准确。如p63:“拿枝是指用手对旺梢自基部捋一捋,伤及木质部,响而不折”。对“拿枝”的概念描述不够准确,与生产上的实际操作也不相符。笔者通过查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p354:“捋枝:分春、秋两季……一手拿直立或斜生旺长枝的中下部,另一手握其上部,以拇指抵枝,向下慢慢变曲,不断移动向前,……使枝条木质受到损伤而皮层不裂损,也叫拿枝。”三、局部内容文不对题。如P18:第一节,标题是“实生苗的培育”,根据这一标题,这一节内容,应该是写实生果树苗的培育,可是这一节只讲了果树砧木苗的培育。如果只讲果树砧木苗培育的话,就应该把这一部分内容改为“砧木苗的培育”。由于砧木苗的培育,只是嫁接苗培育的一部分,不能和嫁接苗的培育、自根苗的培育及其他育苗技术并列,必须把这一部分内容并入本章第二节“嫁接苗的培育”。P25:2、题为“带木质嵌芽接”,里面的内容第一句话说的却是“带木质芽接”,在这部分内容中,没有一次提到“嵌芽接”这个名词。P30:“(一)硬枝扦插苗的培育1、插条的采集与贮藏”中讲的应该是针对所有适合扦插的果树说的,可是第一句话,“插条的采集一般结合葡萄的冬季修剪进行”,这个问题就成了葡萄扦插苗的培育。并且“(一)扦插苗的培育”不仅应该包括硬枝扦插苗的培育,还应该包括嫩枝扦插苗的培育。在“(一)扦插苗的培育”中,既然只讲了硬枝扦插苗的培育,那就应该将“(一)扦插苗的培育”改为“(一)硬枝扦插苗的培育”。四、某些内容编写严重滞后。第一,教材中引用的数据严重老化,对果树的现代生产缺乏指导价值。如绪论中p2:“我国林果生产取得的成就”和“我国果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引用的数据都是1995年----2000年的,对当前果树发展缺乏指导价值。第二,一些章节中内容老化,对学生学习缺乏实际意义。如第三章建园技术中,p50页:“表3-1苹果、梨的授粉树品种参考表”(见下表)中列举的苹果品种,除了红星、富士这两个品种外,其他品种如甜黄魁、辽伏、祝光、国光、金冠、印度、红玉、青香蕉、倭锦、鸡冠等,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基本淘汰。在这个表格中,上世纪90年代发展的主栽品种,如新红星、首红等元帅系品种、乔纳金系、红富士系品种却鲜有涉及。P52:在“表3-2主要果树栽植密度”(见下表)中,所列的技术参数为上世纪大冠、稀植栽培模式所用,而现代果树生产则采用小冠、密植的栽培模式,因此,该表中的技术参数与果树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五、一些内容体系混乱、关系不清。第一,体系混乱。如p24-25:“(一)芽接常用方法”,包括三个问题:1、“T”形芽接,2、带木质芽接,3、提高嫁接成活率注意事项。由于对第一种嫁接方法(“T”形芽接)所涉及的注意事项在该问题中已经有了交待,“3、提高嫁接成活率注意事项”,讲的是“2、带木质芽接”的注意事项,因此,“3、提高嫁接成活率注意事项”,不能与“1、‘T’形芽接”、“2、带木质芽接”并列,而是应该并入第二个问题中。p30-33:“一、扦插苗的培育”,这个问题中,包括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