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必修四 第5课 定风波.doc
上传人:小沛****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必修四 第5课 定风波.doc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必修四第5课定风波.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定风波》教案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张瑞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②了解词的常识和豪放派的特点。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②体悟词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哲理。③反观自我,塑造健全人格,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3、过程与方法: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②朗诵质疑问难法:朗诵,读出词的音乐节奏美感;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育学生学习词人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三、教学策略:1、教学用具:朗诵视频2、教学课时:一个课时一.导入新课PPT1:展示:“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PPT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今四川眉山人,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玉树临风、潇洒倜傥、身长八尺,宽大如海、一个字,帅!PPT3:后人敬仰苏轼,不只是因为他是个帅哥。回顾苏轼:文、诗、词、书法的并称。葛优曾在电影《天下无贼》中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而苏轼不仅是人才,更是人中之王,全才!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苏轼的一首简短的词作——《定风波》。出示PPT4二.读文本:学习诗词,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人们常说:“三分诗词,七分读”,那么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来齐读一下这首词。出示PPT5点评,并且分组诵读。(出示PPT6:诵读三个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抽两名学生诵读。听鲍国安的范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情感。(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处理。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跟读。齐读,最好齐背。三.整体感知,附带串讲!1.大家可以发现,这首词与前几首词的不同之处,在正文的前面有个小序。我们来提炼一下小序中有哪些重要的信息?出示PPT7: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快速概括全词内容,让学生问有哪些不懂的、或者重要的字词或者句子,请学生回答。重点词:一蓑、也无风雨也无晴,任四.分析文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讨论)1、有哪些句子描绘出苏轼当时的姿态、神态是怎样的呢?请划出来。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向同学们描述一下苏轼当时的外在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明确:一位老人(其实只有四十五岁),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缓缓地走在泥泞地沙湖道中!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如果有,那么他也更愿意醉卧芳草听风雨。2、与同行者的狼狈相比,苏轼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明确:乐观、闲适、从容……3、都体现在哪些字词中?(莫听、何妨、轻、任、归…….)五.分析隐喻:面对风雨,苏轼表现出了一种与大家不同的精神状态,那里这里的“风雨”,这个风雨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吗?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字面上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出示PPT9讨论明确:双关“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师: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回首”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B一生中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丘吉尔语)C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何不快乐的度过呢?D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六.联系作者,回顾生平!1.提问: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风雨?总结:苏轼的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出示PPT10)(快速读生平、指出:死去三位亲人、乌台诗案、团练副使)他在黄州:贫病交加、虚职、没有自由、不能通信、生活窘迫、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2.事实上,苏轼被贬的地方远远不只这些,还有……(出示PPT11)总结: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距离,一生的颠沛流离,起码在心理上,他时时刻刻都是奔波的。3.同学们,苏轼面对人生如此多的磨难,他的态度如何?4.我们其实了解的很多作家也遭逢了人生的坎坷与挫折,那么,他们能像苏轼一样豁达吗?明确:历史上典型的两个“一根筋”: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