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作文试题,历来就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由于诸多“先天”与“后天”的原因,近年来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取材与情境设计不当等问题频频出现。归类这些表现,分析问题成因,探究解决办法,正是本文的目的。以下从五个方面,具体归类、列举这些不当和失误。一、试题情境设计违背事理与常情例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修船工”。了解“旧船重漆”的人都知道,其工艺程序一般都要包括船体风干、除旧查漏、修补船体、打底扫平、上漆再漆等环节。“船体风干”就是选择休渔海闲或是冬季北风干燥的季节,采取适当的措施将船体去湿、风干。“除旧查漏”就是彻底清除船的旧漆和锈蚀、腐朽部分。同时,细心检视,一一查出“明洞”“暗洞”和各种伤损、缝隙。旧船或因使用碰撞、或因材质等原因,必有破损与漏洞,这也是旧船重漆的最主要原因和最需要上心的环节。作文题也明确交代了两点:一是船主知道“船漏”才重新上漆的;二是船主是聘请了既会上漆、又会“补漏”的修船工,而非部分媒体误称的“油漆工”。通常的情况是,不待船主交代,修船工都会细心巡查,悉数找出漏洞。对于“有损未洞”的情形,修船工则会根据受损程度提出修补建议,供船主参考。如果没有了本环节,不但新漆粘连不牢,而且“旧船重漆”也就失去了意义。“修补船体”就是使用合适的材料与工艺,按“除旧查漏”结论及其与船主的共同约定,修补船体的漏洞、缝隙与破损。“打底扫平”:先“打底”,即使用特殊配制的船用漆料、漆土,对船体细部的缝隙、凹凸不平之处加以填补,使其相对严实、平整;再“扫平”,即是在“打底”基础上的对局部和整体面板涂层的平整、磨光。此后就剩下“上漆再漆”这一最后的工序了。修船工按照程序逐一落实,就叫诚信施工;否则,就叫偷工减料!显然,修船工“补漏”的行为,只能算是尽了本分工作职责而已,既非出于“行善”的本意,亦非属于“补位”的自觉。而包括命题人在内的外行人,不懂工艺事理,误认为“旧船重漆”单单只有“上漆”这一道工序,作文试题取材失误,正源于此。再如2010年上海市作文题“丹麦人钓鱼”。试题说“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个说法,明显违背事理常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个情景:一条可怜的鱼,嘴巴被钩住了,还要被按在地上、或是捏在手中,等量准了尺寸再决定其死生。这是何等的荒谬!何况鱼的种类不同,体型大小迥异,难不成丹麦的垂钓者个个还要怀揣一本“鱼类大全”以备检索、核对,以显示“勿枉勿纵”“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是多么的夸张和离谱!这种精细已经超出常理而成了滑稽。事实上,钓鱼中“放小留大”,并非丹麦人所独有,许多中国垂钓者也是如此。此时判断大小,需要模糊与快速决断,无须精细,否则,就变成“瞎折腾”和笑料。命题取材,不能怀抱猎奇心理。二、试题取材脱离学生生活与经验2012年辽宁省作文题的主旨句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对于器乐演奏艺术而言,是非常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器乐演奏,其“入耳之音”发自于“乐器”,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声及人”。因此,器乐演奏效果的优化要求“人,要隐于音乐背后”,以便观众“循音证艺、辨音识人”。所以,演奏前,观众是“屏息等待”;演奏中,会场氛围是“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而演奏者也须加以配合:“悄然出现,衣着简朴”,甚至暂时牺牲“美色”、尽量减少“骚动”……其目的“无它,惟减少注意力分散,放大器乐效果耳!”这就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特称判断句”的真正含义与目的!而与之相反的情形则是大家熟知的演唱会。这时作为主唱的“人”必须现于音乐之前。因为“入耳之音”发自于“人”,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人及声”。因此,演唱会要求“人,要现于音乐之前”,以便观众“因人求音、识人证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一类艺术家无不以衣着华丽、打扮新潮的舞美形象来吸引人。他们通过闪亮登场、先声夺人来抓住观众眼球,其目的正是为了形成观众的视觉聚焦与专注,演唱会的氛围比起演奏会相对情绪化与“疯狂”,本质上也是艺术效果最大化追求的需要与反映。显然,“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特指判断”,不能简单泛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称判断”,是隐是现,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从“注意力集中与导向”原理,以求得艺术效果最大化。另外,题旨涉及了非常专业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最大化问题、心理学的“注意力集中与导向”原理问题和逻辑学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绝大部分考生肯定是十分陌生、认识有限的。有鉴于此,我们才说:作文题取材已经明显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与经验;作文题材料含义与题旨,当再作推敲。又如2010年安徽省作文题“读《吴兴杂诗》作文”,选择了一首浅显的写景诗,却要求考生从整诗出发,审出“哲理”后“写一篇文章”,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脱离学生实际。三、情境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