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四上数学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上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四上数学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的计算基础上系统学习它们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成功之处。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始首先安排了三组加减法的口算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讲授新知时,充分利用例题的组题,把加减法的意义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兴趣盎然,并根据算式回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加法的意义;在教学减法的.意义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知识的习得特别是学习方法的领会需要教师智慧的指导,在小组自学交流下,学生会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自主探索新知,新知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生对写出算式的思考这片“沃土”上,最后通过对三组题目的反思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尤其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设计了一些内容尽量与生活贴近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再互相提出问题,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关系。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混淆,导致出现减数减被减数等于差的一些错误。再教设计。1、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可以训练学生练习如下题目:450—20=430()—()=()()+()=()2、注意通过线段图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这样效果会更好。四上数学教学反思2周长和面积的对比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及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开可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第一个小环节是让孩子自己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的特点。第二个环节是让孩子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并上台来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图形的周长。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面积的定义,并和周长的定义作对比,不同的地方在哪。在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和周长公式作比较。总结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点是在为以后能更清楚的明白实际问题中,解决的问题是在求的什么。这三个环节结束时,问:在解决问题时,什么时候是在求周长?什么时候是在求面积?这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来解决。第二个大环节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探索什么时候是在求图形的周长,什么时候是在求图形的面积。第一个小环节出示的是一道最基本的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题。读题,看问题,分析题,要求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最后解决问题。第二个小环节出示的是一道在一个长方形菜地上种菜,能种多少棵?要想求能种多少棵,首先得求出什么,再求什么。孩子在读题分析题时就能知道要想求能种多少棵,就得先求出长方形菜地的面积。让学生在每一道练习题增加的难度上理解读题的重要性,分析题意的重要性。第三个小环节是一道稍微更难的一道题。一个正方形花坛,一面靠墙,花坛四周用24米的篱笆围了起来,这个正方形花坛的面积是多少?2平方米种一棵树,花坛里能种多少棵树?我让孩子先读题,再读题,一道题连读3遍,让孩子自己分析题中的相关信息以及问题。思考问题是什么?要想求正方形花坛的面积首先得知道什么?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学生会回答出24米这个量就是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学生自己解决求正方形边长的算式:243=8(米)244=6(米)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结果?生1:243=8(米)因为这个正方形花坛一面靠墙,篱笆只是围了3条边,所以是243=8(米)这个难点攻克了,这个题就能解决了。致此,这节课就结束了,孩子也在自己动脑,分析题意,独立解决问题中学会了什么是在求周长,什么是在求面积。四上数学教学反思3《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可以在数的前面加+和-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基础上进行教学。《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上课,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做生意中的`赚钱以及负数代表的丢球、转出和亏钱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当我让学生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起来,再把所有的负数都圈起来时,部分学生仍然认为0是正数。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