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期末模拟检测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二语文期末模拟检测题.doc

初二语文期末模拟检测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二语文期末模拟检测题(语文版)一、选择题(每题各2分,共24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唾手可得(tuò)狼藉(jí)讪(shàn)笑陨(yǔn)落B.忸怩(niǔní)隘(ài)口厮(sī)守叱(chì)骂C.嗫嚅(nièrú)彷徨(pánghuáng)喃(nān)喃呱(gū)呱D.蹂躏(róulìn)蛊(gǔ)惑疲惫(bèi)忐忑(tǎntè)2.下列各句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颓唐妥帖简漏寄人篱下B.宿营文质彬彬喋喋不休荆棘C.蹲据山颠窒息拯救D.潇条凄楚俏皮鲁莽3.下面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B.但这种戏弄并未惹恼一位身材赶、高大、举止庄重的女士。C.自由和平等的爽朗金秋如不到来,黑人温文尔雅的酷暑就不会过去。D.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会之事,那是俯拾皆是。4.下列各句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是()A.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B.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身躯。C.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你无处不在,有难寻踪迹。D.别看那棵老橡树,他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A.因为,所以B.虽然,但是C.不仅,而且D然而,也6.对下列课文文体的判断,错误的是()A.《一片槐树叶》――现代诗B.《放下你的鞭子》――戏剧C.《南京大屠杀》――小说D.《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词7.下列句中依次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是: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②唉③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A,,,B、。﹗C,。,D、﹗,8.下列四篇作品中,反映了相同的时代的是:()①《铁骑兵》②《放下你的鞭子》③《阿炳在1950》④《南京大屠杀》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9.下列作者的国籍,有误的是:()A.席慕容――美国B.果戈里――德国C.马丁路德金――美国D.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10.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是:A.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表达了挥之不去的思乡与乡愁。B.《你是你的船长》作者告诉青少年,只要努力,以后都有可能成为船长。C.《钦差大臣》是反映俄国官场腐败的讽刺喜剧。D.《公输》一文中通过墨子阻止公输和楚王攻打宋国,表达了墨子的兼爱的思想。11.下列书籍的解释有错误的是()A《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刘向编订B《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论的汇编。C《诗经》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D《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12.下列古文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徐公来,孰视之B属予作文以记之D子墨子九距之D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二、非选择题13.诗词文默写(每题1分)①我心伤悲②最喜小儿无赖③坐观垂钓者④蒙曰:“士别三日”⑤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⑥在乎山水之间也⑦《十五从军征》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从军之久的诗句是⑧《长歌行》中勉励后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诗句是⑨当我们在十五的月夜到社山赏月,可引用王维《山居秋暝》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⑩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司马迁说过:“,”三、阅读理解(一)阅读下列古文,回答问题。(10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4.解释词语:物喜己悲尝求二者之为(4分)15.“二者之为”的具体内容指的是(1分)16.此段的中心句是(1分)17.“物喜”是照应前面“己悲”是照应前面(2分)18.翻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分)(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9分)A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