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于永正老师《我这样备课》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观点三:要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一位年轻的妈妈说了这样一件事:她6岁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想看,人的身体哪儿是对称的?”小朋友一听乐了,纷纷举手,说了眼睛、鼻孔、眉毛、耳朵、手、脚等等。她的儿子在后排,手举得特别高,老师只好让他说。她儿子腾的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人的两个屁股是对称的,男孩的两个小蛋蛋是对称的,我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老师大怒,吼道:“你坐下!”一位教师上《猴子下山》一课。在拓展学生思维时,老师引导学生想:“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摘了又大又圆的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最后却空着手回了家,想一想,小猴子回家后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小学生最爱听的《阳光语录》1.对自己要有信心哦!2.这几天你进步了!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4、加油,赶上某某某。5、你很聪明的。6、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7、这事交给你,我很放心。8、能帮老师这个忙吗?9、我们班是最棒的!10、老师喜欢你。11、爸爸妈妈为你而自豪!12、我很能体会你现在的心情。13、不舒服的话随时和我说。14、有什么困难找我15、要注意休息啊!16、办法总比困难多的。17、我喜欢你的笑容。18、我对你很有信心。19、我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加油啊!20、孩子,只要你努力,不灰心,就一定行!21、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认真!叶圣陶先生说:“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我将特别注意让小朋友养成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明白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让小朋友养成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硬是要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