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教材理论知识编写的几点建议.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高中化学教材理论知识编写的几点建议.doc

对高中化学教材理论知识编写的几点建议.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高中化学教材理论知识编写的几点建议摘要本文从我国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出发,结合课程编制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并从几套教材演变的角度,评析理论知识的编写。指出现行版本教材中理论框架的优缺点,从克服教学难点、加强知识组块之间内部联系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提出一些改进的尝试和构建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建议。关键词课程编制理论知识我国的化学课程的编制受布鲁纳(J.Bruner)等人倡导的学科结构理论的影响,基本上属于学科结构模式[1]。化学“学科结构”即指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离理论、化学平衡、化学变化规律等。我国早些时候使用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化学教科书元素化合物知识跟基本理论(包括概念)的比例是6∶4,以后理论部分比例有所减小[2]。理论部分比例虽不算太大,但却是教材的主线,显然理论知识的编写对于全套教材的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个人对于现行高中教材理论部分编写特色的认识,并就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1理论体系编排与内容取舍上的矛盾从全日制十年制教材到现行教材,高中化学内容在不断调整,尤其是理论部分,但在编排顺序及内容的取舍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1.1化学平衡的观念难以及时树立“化学平衡”是基本理论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一向受到重视。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调整,在现行教材中删去了“化学平衡常数”及与其相关的计算,可以说难度降了一大块。但是把“化学平衡”的知识放到高三年级教材中似乎太迟了一些,没有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化学平衡”的深刻含义及其重要性。笔者认为,“化学平衡”是最能体现化学变化的动态性与辩证性特点的一个规律,是化学学科的一种思维方法,远远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理论知识,应当把它作为一种观念在教材中加以确立,贯穿于教材的始终,也应把它作为一种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帮助其理解复杂多变的化学反应及现象。例如,对“强酸制弱酸”规律的错误理解。学生对于诸如HCl+NaClO=NaCl+HClO此类反应的解释就是强酸可以制弱酸。可是H2S+CuSO4=CuS↓+H2SO4为什么就能发生了呢(酸性:H2S<H2SO4)?学生就解释不了。究其原因,学生并不了解HCl与NaClO反应的本质,而只死记硬背某些“判据”,头脑中没有平衡移动的观念。其实所谓只能强酸制弱酸是在没有平衡概念的情况下教师总结给学生的经验规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此类反应,自然此“判据”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的概念,此时倘能渗透平衡移动的观点(不一定非要讲“化学平衡”的概念)来解释该类反应,则必利于学生的正确迁移:因为H+与ClO-结合为HClO(弱电解质),HClO不能完全电离回来,使溶液体系中H+与ClO-的浓度减小而发生了反应。这样学生就好理解了:H2S在水中虽然不易电离,但与Cu2+结合生成的CuS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成为沉淀从溶液体系中脱离,使H2S浓度降低平衡右移,于是发生了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2S+Cu2+=CuS↓+2H+,反应的原因是生成了CuS沉淀,因此该反应实际上与酸的强弱无关。再如:学生不理解工业上为什么可用Na来制K(化学方程式为:Na+KCl高温NaCl+K↑)在他们看来,K比Na活泼,Na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置换出K!若是有平衡移动的观点,则易理解:K沸点比Na低,控制条件使其为气体(钠仍为液体),从体系中逸出后促使平衡右移,于是反应就发生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总之若是能早些在教材中渗透平衡及平衡移动的观点(可以在稍后再系统总结),学生就可以早日掌握化学学科的这种思维方法,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则会更本质、更辩证、更真实,而不会去生搬教条而误入死胡同。1.2编排分散但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因为要降低学生理解及教学难度,教材过于注重“三序”(即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结合,将难点分散编排。特别典型的是“物质结构”知识块,教材中把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分散讲解,但又没有在讲完之后及时总结,系统归纳,学生难以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全貌有了解。学生分不清几个层次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解释某些现象时不知选择何种结构知识而陷于茫然。如:学生刚学完“物质结构”这一章后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氮气不如白磷化学性质活泼。因为他们觉得根据元素周期律,N的非金属性比P强,氮气应比白磷化学性质活泼才对。他们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只从原子结构上去分析(其实只能得出元素化学性质),却未从N2与P4分子结构(键能与分子构型的稳定性上)的差异去认识。从根本上来讲,学生没有用相应层次上的结构来解释相应的性质,不能“对号入座”。学生在分块学习时可能已经明白了,但所缺的就是将几块知识加以系统整合,明确几个知识组块之间的关系。1.3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