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物理学科中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子课题方案一、研究背景1、21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全球性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共同成为世界共同关心和亟须解决的问题。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人类最终会因环境恶化而难以生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具有高标准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必须培养对未来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它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因此,如何实现与其它课程的有机渗透、有效互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厚实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底蕴,促进课程改革稳定、健康、有效的开展,是一个值得致力研究和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3、我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环境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同时,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4、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以学科教学为背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学校构建开放的、多元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校物理教研组,曾先后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物理研究性教学等方面作过一些研究,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二、课题界定1、环境教育——即环境科学的教育。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科学,内容丰富,体系庞杂。本课题主要侧重于环保意识以及物理学科中直接或间接蕴含着的环境知识的教育。2、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本课题所指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不是唯一)体现学生对在物理学科中所学到的环境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假设1、理论基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纲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2、理论假设如果坚持在“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主体感悟、主动生成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科学教学和实践活动优化组合、有效互补、科学融合,就一定能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物理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等价性与互补性相统一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环保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贡献。四、研究目标1、初步整理物理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2、摸索物理学科中开展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和策略。3、使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明显提高,物理学习的方式有明显转轨,物理学习的主体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五、研究内容1、着重研究初中物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知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集点”的主干内容,以及如何开展科学合理、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2、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效互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品质的全面提高。3、如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这一本质特征,以避免陷入“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真正让学生通过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捂出新道理,从而积聚良好的环保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六、研究措施(一)确定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1、全面梳理物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直接的、间接的、蕴含的,按不同年级整理成册。2、通过社会调查、专访、座谈等形式,摸清当今社会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环境方面有那些热点问题,社会各界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环境主管部门在环境保护上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3、在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并与物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双向性、互透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框架。4、按学期具体部署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