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课后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Wi****m7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docx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课后教学反思《古诗两首》课后教学反思《古诗两首》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下面是《古诗两首》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两首》课后教学反思一:一、从韵律中比较诗的情愫。1、检查,能不能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读出平仄:一二声尽量拖长,三四声力争短促)。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同样描写秋天的诗也大不一样。请你拿起笔来,用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很惊讶,一个学习不踏实被我连罚了三天作业的孩子,脱口而出:“《山行》的作者非常高兴,《枫桥夜泊》的作者非常难过,不,伤心,不对,忧愁;《夜书所见》的作者也很高兴。”我追问:他对谁高兴?一个学生加以补充:他看到儿童在玩,感到很开心。根据他的补充,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兴、忧愁、情趣”三个词。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点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作者的不同:杜牧、张继、叶绍翁以及朝代的不同。最后一点,班级里有笑声传出,潜台词很明显:这么小儿科的东西也讲。我把孩子的情绪转了一下:“这的确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找到的区别,但是却非常重要,你们知道吗?”于是,作者以及朝代也被我板书在黑板上。我非常惊喜地发现:通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仅仅是平声(阴阳)拖音仄声(上去)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断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二、从文字中发现情愫的物质载体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按照“唱(读)、看、听、摸”的方法,用心体验诗的情愫。“读诗是有技巧的。你看,我们像唱歌一样读诗(读出平仄的代名字,在班里“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如果你再按照“看——听——摸”的顺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请你任选一首诗,试试看!”我进一步对他们作了解释:“诗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可以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还是可以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通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当我们把感官投入诗行,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诗的凝炼与传神。当我们从寻常的事物品味出不寻常的诗意来,我们才会领略到诗人借奇妙的联想与比喻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且让我们从心灵的窗口开始吧:《山行》,可以用眼睛看到哪些快乐因子呢?在我的追问之下,学生的答案越来越具体可感起来:寒山,悠远的寒山令人心旷神怡;石径,弯弯曲曲直通山顶的石径,倾斜的感觉显得山更高了,更神秘了……接下来,帮助学生发现白云的浓厚与深远可煞费了不少功夫。师:你看到了哪里的白云,什么样子?生:山顶上、天空中、半山腰、包围着别人的房子,飘飘悠悠、很浓,到处都是……师:伸出手臂——生:手臂就被白云裹起来了。师:抬起脚——生:脚就一下子失踪了。生:脚就被白云淹没了。师: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字:仙。透过偏旁,你发现仙人就是生活在哪里的人?生:生活在山上。师:他们有什么本事?生:能长生不老,会腾云驾雾……师:是啊,象孙悟空一样。杜牧这时候身在哪里?生:在半山腰,被白云包围起来了。师:是啊,他也成仙了,做仙人了!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云彩都是慢慢升起来的,怎么不用升旗的升,而是生命的生呢?这是一个难点,我不禁为他的问题喝彩:是呀,是不是杜牧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区别呢?学生一片沉默。我让他们做做白云升起的动作,又让他们用“生”字组词。一部分学生组出了生日、生气、生长等词语,我大喜,问他们:出生的'那一天之前,小孩子存在不存在?生气之前有没有怒火?聪明的孩子一下子恍然大悟起来:白云生处,就是走着走着,一不留心周围就被白云包围起来了!我紧追不舍:谁被包围起来了?生:生活在云雾中的“仙人”;还有杜牧自己。生:那些人房子冒出的炊烟也成了白云了。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那白云突然长出来的地方,该是一种什么景象?生:幸福、悠闲、自由自在、神清气爽师:这就是一个“生”字帮我们看到的世界!用升能看到吗?用深能看到吗?这就是古诗语言精练的魅力!相较而言,那燃烧的枫叶,那敢于二月花媲美的生命力,竟然被学生们“看”得一清二楚。其中一个孩子尤为精彩:“我看到了像某某那么俊俏的枫叶!”大家注目望去,呵,某某今天赫然穿着一件红得化不开的体恤!雷动的掌声掩饰不了师生的困惑:坐,怎么就成了因为了呢?“停车坐爱”杜牧可真会享受,连上山也要人抬着!他不就是坐着嘛!没有来得及查阅工具书,我还真回答不出来这“因为”的义向究竟怎么发展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听。他们听到了嘹亮的山歌,过了一把神仙瘾;他们摸到了皮肤的凉爽:尽管“寒山”,尽管“霜叶”,尽管傍“晚”,诗人却只有舒适,只有尽兴,只有依依不舍,只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却大不一样。看到的是甚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