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5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症结及对策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一、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重死记硬背,轻理解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青少年的识记主要是以机械识记为主的,理解力本来就十分有限。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普遍存在的“拉拉背”现象,重复性的机械记忆充斥着整个课堂,学生成为背诵的机器,有限的理解力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2.重知识传授,轻学习习惯的养成现在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忙着抓孩子的学习,抓孩子的分数,而在学习习惯养成上,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在行动上就显得迟缓或不以为然。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我们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讲课,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教育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近期目标来讲,学习习惯养成是适应高强度学习的保证。看得更长远些,在这个学习型社会,不是你时间比别人多学一点,就能够一直保持优势,“学习延续力”的养成才是核心竞争力,而“习惯养成”正是“学习延续力”的基础保障。3.重分数高低,轻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新授课的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能力达不到,担心浪费时间,本应由学生探究讨论获取结论的问题,都由教师包办代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交给学生。课堂上在单位时间里提高成绩,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演变成背加上检测。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会、历史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图说历史等一些丰富多彩的、开拓视野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活动,也因为教师“重短期教学效果轻长远考虑”的狭隘教学思想而被全部删除。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自己的思考,更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是被动的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才学,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学。简单地说,不逼不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成为一句空谈。4.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而被淡化。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更别奢望《离骚》情了。历史教学活动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验。由于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许多历史教师设计了种种题型,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之目的。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追根朔源,剖析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初中历史教学时间紧、内容多。历史课程虽处于“副科"”地位,但教学内容却一点都不“副科”,具有表现在:知识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知识点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科技等领域“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构成庞大的历史框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需要时间,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也需要时间……而与之相反,教学时间却安排得少之又少,一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既学新课,掌握住基础知识,又培养能力,初三要学完世界历史,还要系统复习三年所学的内容,可行性到底有多大?所以导致一种现象,即“背”与“理解”悖道而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比例失衡,最终导致课堂上教师难以展开深入的教学,往往演变成“填鸭式”教学模式,大部分历史教师上课时只能选择提纲挈领的讲解,让学生在课本上划记重难点,然后就是学生机械的记住历史,而不是学会学习历史。二是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好猫”。在这种教育评价理念的支配下,少数在死记硬背与引领学生通过实践理解获取知识二者之间徘徊不决的老师,也彻底放弃了“自主、探究、合作、理解”这些科学的字眼,而纷纷投奔“死记硬背”的旗下。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虽然高效课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学生讨论合作往往是领导检查时跑过场,实际上课时又回到老路子。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很难展开讨论。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虽然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老师们也深知这一点,但在内容多、时间紧、高压、高分数的背景下,死记硬背要比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分数来的更快一些,高分背后是以牺牲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代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专业毕业的老师考不过改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