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张秀娟摘要: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本文分析了这一现状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历史教学;现状;对策作者简介:张秀娟,任教于安徽省宁国市宁国中学初中部。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笔者通过亲身经历,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解决对策记录下来,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1.轻视历史教学价值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地有一位教育行政官员在当地一次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教育专题会上,公开发表了他的一番看法:“我看,现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根本就没有必要开!比如说,我就不明白,开那个历史课程究竟有什么用处?搞课改、减负,我看就该把这些没啥用的东西先减掉!……”也许这个事例太极端,但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此案例表明:在许多人——甚至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的。2.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历史教学往往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3.历史教学目标过分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仅仅关注所培养的人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在无形中严重忽视和淡忘了课程在学生自我发展方面所固有的重要价值。这与教育“关注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相差甚远。传统教学中,历史教学强调课程体系,教学用书、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都是天下一统,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几乎千篇一律,有个性或特长鲜明的学生早被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淘退。4.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通过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只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倒是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二、对策分析(一)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关注生命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回归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历史教育怎样实施以人为本?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二)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