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年第4卷第8期(下)学法指导·数学75让小学数学更接近生活杨英(贵州省铜仁市民族实验小学554300)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学多人印象里,数学却好像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让他们觉得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很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在深不可测。可具体如下做法:一、课堂、大胆地向生活开放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地用“生活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小学数学课堂首先要大胆地向生活开放。虽然每个学生的手头都发有精心编辑的教材,但它石棉县大众的,即便最新的版本,所选的题材也不一定完全切合我们所教的学生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选取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题材,比如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等等,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身边时时刻刻正在发生着的“数学”点滴,从而经历一个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会发现,现行数学课本上的大多数内容简洁明了,相对而言比较严肃,离着小学生的生活有点远。所以不妨在例题基础上再作些“生活型加工”,想方设法把供讨论、思考的学习题材转化成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拉近两者间的距离。现以一年级的一次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择标准来分类。其实这种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只是很多学生不会想到这就是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地准备了樱桃、白菜、西红柿、、苹果、辣椒、桔子、扁豆、草莓等,让大家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这些东西学生们没有不熟悉的,他们的脑子就像一下子被激活了似的,讨论起来你争我抢,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分两种,樱桃、苹果、桔子和草莓是水果,西红柿、白菜、辣椒、扁豆是蔬菜。”有的说:按颜色分,樱桃、苹果、西红柿和草莓都是红的,剩下的是一类。”还有的说:“我把它们分两种,一个是我喜欢吃的,像樱桃和草莓,还有一类是我都不喜欢吃。”……在感受童言天真的同时,我更深地体会到分类这种数学思想是如此朴实地贴近学生,而学生们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真的是数学的宝贵财富,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二、学生用“生活的眼睛”节外生枝生活是多样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们那一双双“生活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也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向、思维结果不一定会顺应教师的教学预设。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声场的资源呢?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上。现在,我们知道了不能这样做。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而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提供有利条件。三、课堂作业: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常常把课堂上的作业视为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而数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其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外也可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发动学生拓展设计这样的练习:配置汉唐20℅的糖水,可以怎样解?这是数学问题,它是科学问题还是化学问题已不再重要,而这正是知识的系统性的体现。数学课堂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如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解决一些生活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料,设计一个厨房,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成立设计公司,为客户设计。要求:(1)用合适的比例尺将效果图画在设计纸,并附上设计所需要的数据和计算过程。(2)设计合理,经济实用。合作设计后,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众多的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知识解决的能力。再比如:在学习了《年、月、日》课后,就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