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王成方.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王成方.doc

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王成方.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王成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高等教育新类型,必须创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工学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为引领,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口,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按组织主体分,有“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三方联动、“课堂、车间、社会”三位一体模式,“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模式,学校企业紧密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一、一系一厂、集团化办学模式等多种形式。按组织方式分,有课堂实训一体化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学期(年)交叉模式、半工半学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具体形式。此外,还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模式、定期实训与不定期实训相结合模式、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模式等多种途径。通过工学结合,不仅使学生真切地体验了工作实际,丰富了工作经历,增强了工作能力,培养了学习兴趣,而且也为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增强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响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呼唤,提高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试点的基础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总体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企业的担忧。学生到企业实训缺乏必要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企业的用工秩序;学生到企业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企业不能作为正常的劳动力使用,会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能让学生实训的工作岗位多少、学生的管理和企业的责任问题等等,都将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二是学校的困难。从学习效果看,学生分散到企业相比集中到企业参与实际工作,前者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但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会增加更多的压力:企业工作有忙有闲,忙季企业师傅顾不上学生,指导质量下降,闲季又没有具体工作可做,学习效果会受影响;企业按订单下达工作任务,与学生学习是否对口等。三是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担心。学生到企业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时间,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从众多的困难和问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除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和高等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探索并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各种要素外,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暴露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许多不适应性。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了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念的封闭性。学科教育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养成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这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理念上容易忽视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的联系,建设的重点是学校内部。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养成定位在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结合的基础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显然,封闭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能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的要求。要素的一维性。学科教育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组织教学到评价教学,主要遵循的是“教师组织教学→课堂(实验或实训室)→学生学习”的一维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要素细化。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有“教师组织教学→课堂(实验或实训室)→学生学习”的维度,而且有“师傅传授技能→工作岗位→学生工作”的维度,还有“社会→信息传递→学生”、“教师→师傅”、“课堂(实验或实训室)→工作岗位”等维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要素一维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要素多元性的教学过程就显得苍白无力。方式的单调性。学科教育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组织中习惯由教务处、系(院)下达工作任务,教师落实任务,组织教学;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主要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教学部门、教学督导、教师和学生来完成。而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和全面考核,而且还需要企业、行业人员的参与,校内校外全过程的监控和知识、能力、素质、品行及就业等内容的全面考核。特别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除必要的卷面考试,还要根据专业(职业)的特点,采取技能竞赛、技术等级鉴定等多种形式的考核,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评价的终结性。学科教育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结果往往是采用等级的方式,容易造成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等级,而忽视对教学过程中具体方式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当方式方法不是唯一的,或是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