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doc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书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设计某多层工业建筑(某仓库)的中间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二、设计目的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是《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又一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本课程设计:l.可以使学生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2.了解结构布置、结构选型、材料及强度等级确定方法,以及结构构造和构件间连接等基本要求;3.熟悉并学会运用规范有关规定以及有关资料;4.掌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荷载汇集方法、传递途径及计算简图;5.熟悉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的设计方法;6.了解内力包络图及材料图的绘制方法;7.掌握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三、设计资料某多层工业仓库,采用钢筋砼内框架承重,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1.建筑尺寸见图1和表1,其中纵向尺寸为5×L2,横向尺寸为3×L1。2.题号:见附件1说明。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任务书活载题L1*L2号5.05.56.06.57.07.58.0表16m×6m6m×6.6m6m×6.9m6m×7.2m6m×7.5m6.6m×6.6m1815222936291623303731017243138411182532395121926336132027347142128353.生产车间的四周外墙均为承重砖墙,墙厚为370mm,内设钢筋混凝土柱,其截面尺寸为350mm×350mm。1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书4.荷载(1)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单位为kN/m2(见表一)(2)楼面层做法: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后做10mm厚水磨石面层。板底(天棚处)及梁表面采用15mm厚混合砂浆抹灰。(3)楼面面层:水磨石地面0.65kN/m2;(4)钢筋混凝土容重为25kN/m3,水泥砂浆容重为20kN/m3,混合砂浆容重为17kN/m3;5.材料(1)混凝土:C25;(2)钢筋:主梁及次梁受力筋用HRB335级钢筋,板内及梁内的其它钢筋可以采用HPB235级钢筋。图1建筑尺寸图四、设计内容及深度1.课程设计计算书(1)结构布置确定柱网尺寸,柱截面尺寸已给定,确定板、次梁及主的布置和截面尺寸,并进行编号。(2)板的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内力,进行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3)次梁设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内力,进行正截面极限承载力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4)主梁设计按弹性方法计算主梁内力,绘制主梁的弯距、剪力包络图及抵抗弯矩图,根据包络图计2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书算正截面、斜截面的承载力。2.绘制结构施工图(包括一张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1:200)(1)板的配筋图(1:50)(优先采用分离式配筋方式);(2)次梁的配筋图(1:50;1:25)(优先采用分离式配筋方式);(3)主梁的配筋图(1:40;1:20)(包括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并利用弯矩包络图和抵抗弯矩图绘制主梁配筋图,要求用坐标格纸绘制弯矩包络图)。五、关于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的说明1.计算书所含内容:一般由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课程设计成绩评价表和附图(如弯矩及剪力包络图)共8部分组成,见附录。计算书要求计算准确,步骤完整,内容清晰。计算书要求采用A4纸手写,字迹要求工整,条理清楚,页码齐全,表格规范并编写表格序号。2.图纸所含内容:板的配筋图、次梁的配筋图、主梁的配筋图、主梁的弯矩包络图。要求采用A2图纸,手绘;结构施工图可参照《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表达。图标栏(统一格式):东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东华理工大学土环学院字体及图线:图纸上所有字体一律采用仿宋字,所有图线、图例及尺寸标注均须符合制图标准。3.装订要求课程设计按封面、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课程设计成绩评价表和附图(如弯矩及剪力包络图)的顺序装订成册。3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设计任务书提交全部成果时请自备档案袋(一个班准备一个档案袋)并在档案袋上写明院系、,课程、题目、指导教师、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班级等。图纸按照标准格式折叠。六、考核要求1.考核方法(1)课程设计完成后必须经指导教师检查,并由指导教师在学生的计算书和设计图纸上签字;(2)组织教研室教师对每个学生就设计成果进行课程设计答辩;(3)主考教师可以围绕课程设计涉及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构造措施、图面布置、绘图深度以及表达方法等诸方面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深度给予评分。(4)评分按百分制评定。(5)一般情况下,答辩评分即为该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如遇到个别不易认定时,可通过指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