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篇赏析_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徐志摩诗篇赏析_1.doc

徐志摩诗篇赏析_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徐志摩诗篇赏析陈旭光第一卷第一章云游序一谢冕在记忆中永存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象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要知道不是每一个写诗的人都能获得这般宠遇的。也许一个诗人生前就寂寥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被忘却。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谈论的人们中毁誉的quot反差quot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愈复杂愈有魅力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觉得他以三十五岁的年华而quot云游quot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的闪现而益显其光耀普希金死于维护爱情尊严的决斗雪莱死于大海的拥抱拜伦以英国公民的身份而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在一场大雷雨中结束了生命……当然徐志摩的名字不及他们辉煌。他的一生尽管有过激烈的冲动爱情的焦躁与渴望内心也不乏风暴的来袭但他也只是这么并不轰轰烈烈地甚至是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去了。但这一来一去之间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也许历史正是这样启示着人们愈是复杂的诗人就愈是有魅力。因为他把人生的全部复杂性作了诗意的提炼我们从中不仅窥见自己而且也窥见社会。而这一切要不凭借诗人的笔墨常常是难以曲尽其幽的。这是一位生前乃至死后都有争议的诗人。象他这样一位出身于巨商名门的富家子弟社交极广泛又在剑桥那样相当贵族化的学校受到深刻熏陶的人正如他在《吸烟与文化》中说的quot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quot他的思想的驳杂以及个性的凸现自然会很容易地被判定为不同于众的布尔乔亚的诗人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之交那种革命情绪高涨的年代。茅盾以阶级意识对徐志摩所作的判断即使在现在读来也还是给人以深刻印象的quot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quotquot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喟追求这些都是发展到最后一阶段的、现代布尔乔亚诗人的特色。quot①茅盾从徐志摩《婴儿》一诗入手分析徐志摩所痛苦地期待着的quot未来的婴儿quot乃是quot英美式的资产阶级的德谟克拉西。quot但是茅盾依然注意到了徐志摩自己颇为得意的一位朋友对他的两个字的评语这便是quot浮quot和quot杂quotquot志摩感情之浮使他不能为诗人思想之杂使他不能为文人。quot②这两个字概括了这位诗人性格和思想的特点。徐志摩思想的quot杂quot是与他为人处世的quot浮quot联系在一起的。quot他没有闻一多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quot③朱自清这一评语是知人之言。他接受得快但却始终在波动之中。①茅盾《徐志摩论》。②见陈从周《徐志摩年谱》。徐志摩在引用这两句话后写道quot这是一个朋友给我的评语。煞风景当然我的幽默不容我不承认他这来真的辣入骨髓的看透了我。quot③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茅盾对徐志摩的批判是尖锐的。人们今天可能会不赞成他的判断但这种判断是建立于具体材料之上的没有后来为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极端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习惯于以《秋虫》、《西窗》两诗的个别诗句和基本倾向给徐志摩quot定性quot。但是思想驳杂的徐志摩的确也有过相当闪光的思想火花。他曾经热情赞美过苏联革命quot那红色是一个伟大的象征代表人类史里最伟大的一个时期不仅标示俄国民族流血的成绩却也为人类立下了一个勇敢尝试的榜样。quot他在这篇题为《落叶》的讲演的最后用英语所呼喊的quotEverlastingyeaquotquot永远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quot应当说是真诚的。徐志摩为世所诟病的《秋虫》、《西窗》二诗均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也就是这一年徐志摩在五三惨案当日的日记中对时事发表了相当激烈的意见quot上面的政府也真是糟总司令不能发令的外交部长是欺骗专家中央政府是昏庸老朽收容所没有一件我们受人侮辱的事不可以追源到我们自己的昏庸。quot《志摩日记》同年七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致恩厚之信中谈到国内形势quot虽然国民党是胜利了但中国经历的灾难极为深重。quot①又在纽约致安德鲁信quot内战白热化毫无原则的毁灭性行动弄到整个社会结构都摇动了。少数有勇气敢抗议的人简直是在荆棘丛中过日子……quot②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致陆小曼信谈旅途中见到劳苦者生活状况时的心情quot回想我辈穿棉食肉居处奢华尚嫌不足这是何处说起quotquot我每当感情冲动时每每自觉惭愧总有一天我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