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教材分析本课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作用及从那时起中国就对“西域”地区进行管理,使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张骞通西域。第二子目,丝绸之路。第三子目,对西域的管理。【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针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还不高,学生只听说过丝绸之路和西域,但不知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西域包括哪些地方。所以在授课时可以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同时通过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拓展能力。【教学方法】情境导人法:创设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设置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利用史实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分析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图片的欣赏,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这是一条连贯欧亚的长路,多种文化在此交汇,无数的话剧在此上演。那么大家知道在古代,我们把这条路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多媒体出示课题)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讲授新课】情景导入: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谁是开辟丝绸之路的第一人呢?(生:张骞)他又在开辟的道路上经历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多媒体出示)一、张骞通西域(板书)问题1:所谓的西域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介绍的内容来回答问题。(生: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之为西域)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好过渡: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两首诗句情境创设(多媒体出示):渭城曲唐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凉州词唐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问题2:阅读完诗句,请同学们说一说当时西域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生:荒凉、人烟稀少等)过渡:这就是当时文人墨客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以外的世界。那么如此荒凉之地,张骞为何前往呢?是谁派他去的呢?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出示多媒体)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史料,阅读课本上相关内容,分小组讨论后简单的说一说。预期效果:(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原是一名郎官,怀有报国之志,在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后,便踊跃报名,以展自己的报国理想。)问题3: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之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生分组讨论后得出。预期效果:汉朝时匈奴屡犯边境,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国力强盛,统治者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解除其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之前因为国力较弱的原因采取和亲的政策)问题4:那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张骞就去过西域一次吗?(生:不是)那么谁能说说张骞都是什么时间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教材简述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出示多媒体)(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9年。第一次目的就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目的是为了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捉住,扣留了10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城可谓是经历了千辛万苦。)过渡:从同学们的简述中我们知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