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海南黎族饮食文化的变迁字数:3296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0年9期字体:大中小摘要:黎族作为海南岛的原著居民,饮食文化独具一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黎族饮食文化也在发生悄然改变。本文围绕主食、菜肴和民族嗜好品三个方面阐述了黎族饮食文化的变迁及变迁原因。关键词:黎族饮食;五指山;山栏米;民族嗜好品据相关资料记载,黎族早在3000多年前就居住在海南岛,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岛上自然生态环境独特,资源丰富,加上黎族独特的历史传统造就了黎族人特殊的饮食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黎族人的饮食习惯在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也有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南岛的开发,黎族地区经济不断提高,加上大量外地人的涌入给黎人的饮食带来了改变。一、主食的变迁俗话说:“靠山吃山,近海捕鱼”,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居民,不仅拥有以五指山为主的热带雨林,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海洋资源。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农业种植经济不发达的古代黎族人以渔猎为主的饮食习惯。随着汉武帝设置海南郡,大量移民进入海南岛,稻谷也随之传人,于是黎民在山坡台地刀耕火种,种植旱地作物。“种棉花,又曰贝花。又种旱稻,曰山禾,禾粒大而香可食。”之后稻谷在黎族地区不断发展。经过黎人世世代代的辛勤开垦与耕作,宋代,从占城输人生长期短,宜于当地热带气候环境的稻种,“自宋播占禾种,夏种秋收。”明代,黎民开垦山坡台地的同时,也发展着水田地。海南岛丰富的水利资源,十分有利于稻作生产,加上海南气候温和,作物生长很快,水稻每年可收获两季,产量增长较快。不过这一时期由于水稻的种植受到技术的限制,并未得到推广。因此,黎族人广泛种植薯芋、青菜等杂粮,来弥补稻米的不足,以致有“芋魁大盈尺”之誉。到清朝时期,水稻的种植更加广泛,有文献记载当时黎族水稻的种植情况:“黎人多崇山峻岭,少平夷之地,然依山涧为田,脉厚而水便,所获较外间数倍。其米粒大色白,味颇香美”。甚至陵水、崖州一带黎米还售往内地。至此可见,稻谷的种植给黎族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大米逐渐成为黎族人的主食。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黎族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以大米为主。勤劳的黎族人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把大米做成营养丰富的各种米饭。比如五指山地区盛产的一种旱稻米——山栏稻,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仍然保持原始风味的是竹筒饭,取海南本地出产的竹子,把米浸泡好,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盐拌匀填入竹筒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塞封口,把竹筒放进火堆里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干饭。现在竹筒饭已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上人们品尝黎家风味的佳品,是向游客推荐的一道特色饮食。此外还有玉米饭、红薯饭、南瓜饭、淮山饭、鸡头果饭、包子果饭等。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大米作为黎族人民从古至今的主食是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的结果,是时代发展的一种顺延。但是从食用方式上来说还是发生了一些的变化。二、菜肴的变迁海南岛地处热带,气候温和独特,岛上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常绿,因此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黎民一年到头都可采集山林里各种珍贵的植物,以补充农业产量的不足。像野芋头、野芭蕉、野荔枝、水芹菜、野菜、酸豆等都是采集的对象。而地处海南中南部的五指山地区因雨量充沛、植被茂盛,非常适合小型兽类生存,在黎人家庭畜牧业并不发达的古代,野生动物成为他们的重要肉食来源,包括鱼、蛙、鼠、蛇、蟹、蚱蜢、蜂蛹、蚁卵、鸟兽等。居住在那里的黎民平时经常从附近的小河溪流中捕捉鱼蛙等,用竹片从中穿好,放在火中烤熟而食。食鼠也是黎族的饮食习惯。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随着农业种植和家庭畜牧业的发展,黎族的动植物资源越来越丰富,清代的文献《康熙陵水县志》详细的记载着当时黎族的土产:菜有芥菜、萝卜、苋菜、蒜姜、茄子、冬瓜、西瓜、瓠芦;家畜有水牛、羊、猪、鸡、鹅、鸭;兽类有野牛、山猪、毫猪、兔、狸、穿山甲;水属类有鲤鱼、斑鱼、塘虱、泥鳅、鳝鱼、跳天鱼、田鸡、蛤螺、鳖。以上文献记载反映出到清代时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大丰富了黎族饮食的菜肴。当代黎族人的种植技术在科学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培植的蔬菜种类不断增多。有南瓜、水瓜、冬瓜、葫芦瓜、竹笋、罗芋、田菜、佛掌薯等。同时,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采集野菜仍然很普遍,野菜品种有几十种,有树仔菜、革命菜、雷公笋、雷公根、四棱豆等。特别是生产于五指山腹地的五指山野菜,因日降雾时间长、水质好,属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且没有季节的限制,是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