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1.doc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上饶装修网www.0793zxw.comiem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指个体用言语和行为对他人进行人格和身体攻击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生子女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6-7岁)的孩子更多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非身体攻击两种。身体攻击包括打、推、咬、踢或是从别的孩子那儿强夺物品等,非身体攻击主要指骂人。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本能反应三岁左右的孩子感到挫折或受到忽略时,紧张或愤怒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这种紧张又不知如何适当宣泄的怒火,就是所谓的发脾气。孩子本来就不及成人成熟,比较不知道运用智慧及经验来应付紧张情绪,所以经常不当的表达愤怒。打人,是孩子回应外在问题的最原始方法之一,也是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2、年龄发展的特点2~3岁的孩子正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到处跑,碰碰这个,摸摸那个。他们必须在行动中才能思维,因而行为的目的性不明确,动手之前并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攻击行动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特别是托班孩子,在还不能明确自己行动后果的时期,一旦受到他人的攻击,甚至发生了积木被抢、椅子被坐了的小事,就会象条件反射一样马上产生另一种更激烈的攻击反应,造成较严重的后果。3、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育都还不完全。他们不会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对自己的身体动作为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不会运用语言造成的攻击性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迟缓,当自己有需求时,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直接付诸行动: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缺乏分享意识,幼儿具有明显的自我为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小朋要玩时宝宝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时宝宝甚至会抓咬别人。他们对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让别人玩,于是就出现了频繁的攻击性行为。所以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多表现为对其他幼儿身体的攻击,如:打人、挖人、咬人等。4、家庭教育小孩子天生都是模仿的高手,他的眼睛就是录相机,他的耳朵就是录音机,大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暴力镜头、家长经常性的吵架或武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孩子都能像拍电影似的印在心里。所以孩子说“打”和打人完全是和大人学的,是模仿来的。同时,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只是慌忙阻止或大声训斥打骂,却又没有采取切实际的手段来让孩子真正认识错误,反而会加深孩子对这种行为的印象。孩子会认为这样做能引起父母对自己的强烈重视,下次便可能再尝试。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家园合作,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待幼儿要一视同仁,尽可能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去引导、教育。在一日生活中能充分利用细节来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培养正确的交往习惯和交往方式。其次,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的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能姑息迁就。同时家长应该明白"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是错误的,是要屏弃的,必须懂得运用科学的正确的教养方式来教养孩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形成。2、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减少易引发攻击行为的刺激。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增添一些大型玩具和各种娱乐器材、书籍等,提供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减少拥挤、干扰、烦恼等因素而诱发的攻击性行为,教师还应为幼儿提供机会,观察、学习人际互助,鼓励他们去与别人合作和分享。通过模仿,学会互助、合作等行为,强化幼儿正确的交往意识和行为。而教师对待幼儿严厉苛刻,则幼儿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因此,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