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圆”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案.doc

“圆”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圆”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案自贡市大安区永嘉初级中学张应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掌握.探究性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完全可以从现有的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适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教材中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分割为两节课,我认为这两项内容合为一节课,更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案例如下:(一).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本教学案例始于如下研究性问题,同时通过动态地展示图形变化,让学生观察、探究图1图2-1图2-2(1)已知:弦AB和CD相交于⊙O内一点P(图1),则PA·PB与PC·PD有何关系?为什么?学生:连结AC、DB,由△APC∽△DPB可得PA·PB=PC·PD.教师:板书“相交弦定理”.(2)若AB、CD的交点P在⊙O外(图2-1),上述结论成立吗?学生甲:成立.连结AC、BD,由△PAC∽△PDB可得PA·PB=PC·PD.学生乙:成立.连结AD、BC(图2-2),由△PAD∽△PCB可得PA·PB=PC·PD.(3)对图2,令PA绕P点旋转,使它和圆相切(图3).上述结论有何变化?学生:此时A点与B点重合,即PB=PA,可猜想上述结论变为:PA2=PC·PD.证明:(略)教师:板书“切割线定理”.图3图4(4)对图3,再令割线PC绕P点旋转,直到和圆相切,此时结论又如何呢?(图4)学生:此时C点与D重合,即PC=PD.∴上述结论将变为PA2=PC2,即PA=PC(负值舍去).其实,这就是前面已学过的切线长定理.可见,切线长定理是切割线定理的特殊情况,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简析:随着《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探索结论的欲望悄然注入学生的心田,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好奇、好胜心理,为教师设计探究性学习带来了契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归纳总结或巩固练习,而应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隐含于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二).深入探究,揭示和提炼规律教师:如图5,由上述结论可得PA·PB=PC·PD=PE·PF.这又反映了怎么样的规律呢?图5简析:这是教学难点,教师打开《几何画板》演示:AB绕P点任意旋转,且分别在CD处、EF处停留一会儿,让学生慢慢地领悟到AB转到CD或EF或……时,PA·PB或PC·PD或PE·PF……的值不变.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思考、探索……学生:割线AB的位置变化,但PA·PB的值不变.教师:即PA·PB为定值.若⊙O的半径为R,PO=d,能用d、R表示这个定值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把这一结论用文字叙述出来.简析:此时学生充分地联想:如何将PA·PB转化为R与d的关系式?由AB的位置变化而PA·PB的值不变这一特征联想到:将AB旋转到过圆心O,就可得到R与d的关系.学生:将AB旋转到特殊位置上:经过圆心O.(1)如图6,当P点在⊙O内时,PA·PB=PC·PD=(R-d)(R+d)=R2-d2.(2)如图7,当P点在⊙O外时,PA·PB=PC·PD=(d+R)(d-R)=d2-R2.(3)如图8,当PA为切线时,PA2=d2-R2.由此可知:无论点P在⊙O内(或外),PA是割线(或切线),均有PA·PB=|d2-R2|,因而有结论:过不在圆上的一个定点任作一条直线与圆相交,则这点到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为定值.简析:这一深入探究,学生学会了将一般情形转化为特殊问题、化动为静的思想方法,用运动的观点去探索图形变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结论.图8图9(三).巩固练习(1)如图9,PB是⊙O的割线,交⊙O于A、B,PO交⊙O于C,PC=CO,PA=4,AB=5,求⊙O的半径.(2)如图10,AB是过点P的一条弦,AB=10,PA=8,PO=3,求⊙O的半径.图10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