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的呼吁史怀哲作者简介: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1965)出生于阿尔萨斯,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大领域的博士,还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但他的声誉并不建立在他的才艺之上,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及其热忱的献身精神:就在他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随后,他放弃在欧洲的优越生活条件和锦绣前程,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直到与世长辞。他将生命中的半个世纪贡献给了赤道非洲,贡献给了那里的医疗事业,从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到与世长辞,他在非洲蛮荒丛林中渡过了五十余年,非洲人称他为“非洲之父”。他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着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一直被视作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他的“敬畏生命”的思想闻名于世,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他的行动和思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世界,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核战争。为此,他获得了多项荣誉,1954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将奖金用来修建麻疯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街道、青年活动中心更是不胜枚举。相关背景: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给人类和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威胁。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次核爆炸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又把原子弹用于实战,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美国凭借其核垄断地位及庞大的常规兵力,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1949年8月29日,苏联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接着双方又进行研制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的竞赛。1952年10月31日,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次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此后,美苏又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当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鉴于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已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史怀哲也逐渐认识到,还应该为世界和平和反对核战争而尽自己的努力。因为没有世界和平,就不会有人类美好的生活。学习目标:1、能说出这篇演讲词中作者的主张以及发出呼吁的原因。2、体会本文内容的逻辑性。3、能就史怀哲的生命伦理科学观作出合理的评价。朗读全文,整体感知(两条建议:1、读出声,读连贯。2、读出文章的情味。)1、用波浪线划出作者呼吁的内容的句子。2、理清结构。3、用直线划出你理解有难度的句子。我的呼吁:小组交流、共同研读:1、第一节中,“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句话怎么理解?4、“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一句,其中“杠杆”与“重物”分别是什么意思?5、“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中“赎罪”怎么理解?想一想:以下说法接近或符合作者的观点的是:()1.人命关天。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3.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4.人道无国界。说一说:你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如何理解作者的生命伦理观?概括“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具体含义:生命的意愿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愿意活着。在生命的意识中惧怕的是毁灭和痛苦,渴望的是更广阔的生存和快乐,尊重生命就是尽自己的所能,挽救和保护生命达到她的高度发展,使其尽善尽美。这就是实际上对生命的最好的尊重。你可以从反视自己的生命意识中懂得一切生命意识,这样生命分隔现象就消失了,就会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识的生命,所有的生命成为相互依靠的整体,这就是在精神上对生命的最好的尊重。没有寂静的日子寂静的夜人们的神色显得紧张手中紧紧握着枪起伏的胸膛眼中是绝望的目光没有欢笑的脸庞和平的景象战火把人们推向死亡一切破碎的梦想破灭的希望人已是如此的疯狂别去糟蹋他们的家别去枪杀那些无知的娃娃流着泪说不出一句话有谁能够作出回答给战争一个理由?给和平一次机会!课后作业: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