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字成语的典故与解析四字成语的典故与解析仙侣同舟典出《后汉书·郭太列传》。东汉时期的郭太,学识渊博,风流倜傥。一次,郭太到洛阳去游学会友,认识了当时在洛阳担任河南尹的李膺。李膺与郭太初次见面,二人就十分投缘,李膺被郭太的学识和气质所折服,他为世上居然有郭太这样的人而惊奇。同样,郭太也非常钦佩李膺。因此,郭太与李膺一见如故,相处得亲密无间。一时间,在国中无人不知。过了一段时间,郭太思家心切,准备告别洛阳回乡。郭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膺,说自己实在无法排遣思乡之情,不得不走了。李膺舍不得郭太离开,但又苦留不住,只好答应了郭太的要求。郭太离开洛阳的那天,很多得知了消息的文人雅士纷纷前来送行,车子络绎不绝,竟有数千辆。但郭太只邀请李膺一同上船,送他渡过黄河。郭太与李膺携手并肩,伫立船头,目视远方,谈笑风生,脚下小船乘风破浪,飘然而去。送行的人们远远望去,觉得他们二人犹如神仙一般。后来,“仙侣同舟”这一典故,用来比喻知己好友同游。力士脱靴典出《旧唐书·李白传》。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伟大诗人之一。唐玄宗天宝初年,他被玄宗封为翰林供奉。李白是个十分豪放的人,他常常醉酒后蔑视权贵。当时,唐玄宗身边有两个最有权势的人:一个是杨贵妃的弟弟杨国忠,一个是唐玄宗的近臣高力士。有一次,北方一个番邦来向唐玄宗进献国书,用的是番邦的文字,朝中元人能识。朝中有人向玄宗推荐李白,李白进宫后译读了番文。唐玄宗十分高兴,令李白当场撰写回书。李白说自己只有喝醉了酒才写得出,玄宗立即赐酒让李白畅饮。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又提出要让杨国忠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他才能写得出。玄宗对李白十分迁就,当即命杨国忠为李白磨墨,高力士为李白脱靴。杨国忠和高力士见是玄宗所命,不敢不从,只得乖乖遵命。李白立刻乘醉一挥而就,写好了“吓蛮书”,那番邦使节见大唐有如此人才,惊为天人。后来,“力士脱靴”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文人任性放纵,不畏权贵。竹杖化龙典出《葛洪·神仙传》。费长房是东汉时一名掌管集市的小官员。一天,市场上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名叫壶公。他白天在市场里为人治病卖药,由于药到病除,因此生意十分兴隆。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晚上从不住客栈,而是携着他所带之药,化成一道青气,飞进他随身所带的壶中。费长房认为这壶公是个神仙,就恳求壶公收他为徒。壶公见费长房很有根基,且十分诚心,便答应了。费长房怕自己突然失踪,引起家人惊恐,便请壶公施行法术,将自己的真身隐去,用一根青竹化了一个替身,并让替身死去,然后就跟着壶公前往修炼的深山中。费长房的家人不辨真假,以为费长房真的死了,痛哭流涕地为他举行葬礼,将他埋葬了。来到修炼的山中,费长房先跟壶公在深山中采药,熟悉各种草药的药性,并学会了对症下药。过了些日子,壶公在开始传授费长房道术之前,按惯例要对他进行三次考验,以检验他的道心。第一次,壶公把费长房置于猛虎群中,几只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噬,但费长房熟视无睹,毫不畏惧。第二次,壶公把费长房关在一间石屋中,在他头顶上用朽绳吊放着一块巨石,让无数的蛇咬噬绳子。绳子即将断裂,但费长房十分镇定,毫不惊慌,经受住了考验。第三次,壶公给费长房吃面,面中有三条长虫,既脏又臭。费民盖房见了十分恶心,吃不下。壶公遗憾地说:“徒儿,你过不了第三关,看来成不了仙。但你跟我来到仙山,我传给你一卷《传封符》,你据此及学到的药学知识,已足能为人间治病消灾了。”费长房见成仙无望,只能向壶公辞别。壶公递过手中的一根青竹杖说:“你闭上眼睛,骑上青竹杖,这竹杖会化成一条飞龙,驮你回家。不过,你到家后,必须把青竹杖丢在汝南葛陂那个地方。”费长房答应了,接过青竹杖骑上去。他刚闭上眼,只觉得脚下生风,青龙杖腾空而起,如风飞去。不多一会,忽又觉得竹杖落地,睁眼一看,只见已到了家乡汝南。费长房遵壶公所嘱,把青竹杖丢到葛陂那个地方,只见那竹杖化作一条青龙,腾空飞去。费长房回到家中,家人十分惊奇。费长房把自己的经历说了,并让家人挖开坟墓,开棺查看,里面果真是一根竹杖。家人这才惊喜交集,为费长房设宴洗尘接风。从这以后,费长房就在家乡以行医为生,为家乡人除病消灾,一直活到一百多岁,才离世而去。后来,“竹杖化龙”这一典故,用来形容道家仙术,或用来形容成仙得道之人。冯媛当熊典出《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传》。建昭年间,汉元帝到虎圈观看斗兽,后宫都坐在一旁。一头熊逃出虎圈,攀上槛栏要跑到殿上来。左右的贵人像傅昭仪等都吓跑了,冯婕妤却径直走上前去,挡住了熊,站在那儿,左右侍卫杀掉了熊。元帝问道:“人们都又惊又怕,你为什么上前挡住熊?”婕妤回答说:“猛兽抓到人后就会停下来,我怕熊走到陛下那儿,所以用身体挡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对冯婕妤倍加敬重,而傅昭仪等人很是惭愧。第二年夏,冯婕妤的儿子封为信都王,婕妤被尊封为昭仪。元帝去世后,冯昭仪称为信都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