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节唐代新题乐府诗歌到了唐代,乐府诗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文人乐府创作呈现出勃兴的局面。许多诗人都写乐府诗,创作出大量的新题乐府。而且许多著名诗人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也多是乐府体诗。盛唐时期的杜甫和中唐时期的元、白等人的新题乐府创作成就尤大,影响尤巨。一、杜甫的新题乐府诗汉魏六朝一直到唐代,乐府诗创作都存在一个后代诗人拟写前代古题的传统,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拟乐府诗。与此同时,每一个时代又不断有新题出现,尤其是南朝梁、陈两朝,创作出大量的新题。而这些新题产生以后,又被后代人拟写而变成古题。这可以说是乐府诗从汉魏到唐代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正因如此,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将不见于陈隋以前的新题乐府命名为“新乐府辞”。但郭氏“新乐府辞”与中唐以后元白等人对新乐府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元稹《乐府古题序》、白居易《新乐府诗序》、《与元九书》等认为新乐府应该是乐府诗作者“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首创,内容也要“讽兴当时之事”。所以葛晓音等学者认为唐代新乐府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是指唐代产生的新题乐府,狭义的新乐府则指新题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诗。在唐代新乐府诗的创作中,杜甫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诗人。作为一个经历过唐王朝全盛时代和安史之乱的诗人,杜甫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一过程,其创作有“诗史”之称。就体裁而言,杜甫兼善各体诗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杜甫创作了大量以“行”为题的新题乐府诗。“行”体新乐府在内容与艺术风格等方面与汉魏乐府有许多类似之处,是“从杜甫到中唐前期旨在‘讽兴当时之事’的新乐府诗产生的温床”(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与界定》)。杜甫的“行”体新乐府较多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作以《兵车行》为代表。《兵车行》标志着杜甫诗风的转变。这首诗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杜甫把矛头直指好大喜功的唐玄宗,一方面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另一方面是“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视而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以及“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社会现状,也充耳不闻“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社会惨景。第二,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在这方面,杜甫有一系列的诗篇,如《丽人行》批判了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杨氏兄妹,他们穿的是“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吃的是“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极尽奢华。《冬狩行》则讽刺了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全然不顾国家安危的状况,“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此外,《岁晏行》“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写官吏的盘剥逼使百姓卖儿卖女,令人触目惊心。第三,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作者在诗中出现,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叙事;“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通篇为人物独白,可视为代言体。这些作品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时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唐军大败于邺城,强行征发民夫,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以实录的笔法对战争的惨状以及百姓的痛苦进行了描述,言辞之间充满同情。但换一个角度看,尽快结束战争使百姓及早过上安定的生活,也使国家的政治秩序得到恢复,这又和杜甫的政治理想相一致。所以在同情百姓苦难的同时,杜甫也鼓励百姓积极参战,故有“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之语。在艺术上,杜甫的新题乐府即事名篇,不用乐府旧题,却深得乐府精髓。概言之,杜甫的新题乐府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他善于综合运用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手法,通过高度概括的场面描写,以史诗般的大手笔展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他以场面的客体化及视点的第三人称来叙事,吸取了汉乐府叙事诗的创作经验,同时又以其宏大和深刻突破了汉乐府叙事方式的局限。如《兵车行》的开头通过少量典型细节构成了包含巨大历史容量的场面,揭露了统治者穷兵黩武所造成的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其次,他善于利用歌行的赋化和容量大的长处,以及富有跳跃性和抒情性的特点,丰富了叙事手段,增加了叙事的多面性。如《哀江头》从第三人称的视点写诗人潜游曲江的行踪,哀叹曲江之昔盛今衰,写出杨贵妃死于马嵬的史实。最后,杜甫的新题乐府取法汉乐府却不重形似,而是化用汉乐府的神理,极大地创新了乐府诗的表现手法。这尤以“三吏”、“三别”为代表。“三吏”、“三别”一如汉乐府,直接面对当下的社会问题。但这六首诗的表现形式、叙述视角、叙事手法又各不相同,从而增加了作品反映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总之,杜甫的新题乐府能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在艺术手法上,杜甫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乐府民歌的叙事技巧,师其神而不师其形,采取“即事名篇”的方法,能更真切地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