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村房子的变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看山村房子的变迁.doc

看山村房子的变迁.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山村房子的变迁我家在偏僻的农村,村庄被周围连绵起伏的大山围在山洼里。爷爷讲:“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住的房子用木棍和茅草盖的,遇到雷雨交加,里面的人往往胆战心惊,担心连夜的雨水冲跨了屋顶。雨过后,生活用品全浸泡在水中,潮湿发霉。一到冬天,凛冽的西北风从草缝中直穿而入,甚至掀掉屋顶,露宿在无尽的绵绵长夜之中,人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在干燥天气的时候,做饭也成了特危险的事,一不留神,一点火星就能家毁人亡。”爸爸讲:“小时候家里穷,房子用土砖砌成的墙,石板盖的屋顶,并使用木材作为柱子和顶架,增加了牢固度。与茅草屋相比,石板房夏可避暑,冬可御寒。但时间一长,土墙会脱落,屋顶也不密封,‘黄梅时节家家雨’。屋内抵不了潮气,生活在里面的老人常会犯风湿病。傍晚时分,人们只能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昏暗而且不便。一家十几口人,一到晚上挤在几间小房子里,睡觉是打发时光的唯一办法。”我现在住的是土房子,已经用上了电,家里有电视机、电饭煲、电冰箱等电气化。可土房子住的时间长了,每到夏季的雨天,房子时常漏雨,妈妈、姐姐找来盆子、水瓢接漏,爸爸用竹竿顶瓦,使房顶上的雨水向下流。如果赶上连阴雨天,竹竿也起不了作用,外面下大雨,屋子里下小雨,地面非常潮湿。改革的春风吹到这个山村之后,我发现有的人家钱多了,从人们的笑脸、走路的姿势和说话语气上感觉出来了,其特点是牛气了,村子里的房子又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带头人是在镇子里建筑队的黄庆文,他盖起了全村的第一幢用砌块砖建的二层小洋楼。土房子慢慢的推倒了,这种房子在村中东一幢西一幢出现了。今年爸爸推倒了土房子,正在处理地基,爸爸说:“我家享受国家西部搬迁惠民政策建房户国家补助3万元。近几年我打工挣了6万元,建一栋二层小洋楼,改善我家住的条件。”我想起了听村干部在群众会上说的那番话:“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村里电灯、电话、电气化都有了,就缺楼上楼下了,现在正在实现楼上楼下。祖国正在发展,建设幸福中国任重道远,现在我们风华正茂,我们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长大接过建设幸福中国的重任。幸福大道我家住秦岭南麓偏僻的农村,海拔在800米以上。这里的山村被山岗相抱,村后高山连绵,层峦叠嶂。听爸爸说:“山区人民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出门翻山越岭,到集市来回一趟得起早摸黑,磨破了鞋子累弯了身子。崎岖的山路让村民苦不堪言。改革开放的东风使山区的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5年起乡道公路横贯东西,路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一旦遇上雨天满路泥泞,村民出行仍然不大方便。”2008年政府看到了村民的困难,在对28公里的乡道公路进行了水泥硬化。从此,村民们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随后政府和地方投资几千万元,新建了长100公里、宽3.5米的通村水泥路,山区公路四通八达,山村人民出行方便了,住在青山绿水环境中的老百姓生活惬意了。爷爷告诉我,过去如果有人病情比较危急,要找来专用的竹椅,用几根粗粗的竹竿固定,再由4个壮汉把病人从坡度有近60度、宽不足50厘米的羊肠小道抬下山去,往往延误病情。而今只要“120”电话一通,医院急救车马上到村,方便之极。山区公路优化了区域环境发展,增强了经济发展能力,丰收的气息弥漫了山乡大地。时下,山区村民种上烤烟、板栗、核桃、土豆、金银花、魔芋等。山区经济特产大卡车一车又一车运向远方。脸上淌着汗水,心里美滋滋的村民不再担心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同样各种生活用品也出现在“山村放心店”,村民随挑随选也不再担心买不到称心的商品,山村人民也过上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山区的路改变了村庄人民的“命运”,这里人民生活让人羡慕。夏季山区清凉,风景宜人,城里的一辆辆小车满载客人,络绎不绝地到山区农家避暑,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山区的老百姓走上了一条通往和谐社会的幸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