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汤姆生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JohnThomson)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郊区,父亲是苏格兰人,以卖书为业。汤姆生14岁进曼彻斯特欧文学院学习工程。1876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瑞利指导下进行电磁场理论的实验研究工作。1884年,年仅28岁便当选为皇家(huángjiā)学会会员。同年末,又继瑞利之后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当时,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有两派学说,一派是克鲁克斯、佩兰等人的微粒说,认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分子流”;另一派是哥德斯坦、赫兹等人的波动说,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汤姆生用旋转镜法测量了阴极射线的速度,否定了阴极射线是电磁波。他又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得出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的结论。他进一步测定了这种粒子的比荷,与当时已知的电解中生成的氢离子的荷质比相比较,他假定阴极射线的电荷与氢离子的电荷相等而符号相反,从而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的千分之一。他还给放电管中充入各种气体进行试验,发现其荷质比跟管中气体的种类无关。他又用铅和铁分别作电极,其结果也不改变。由此他得出结论,这种粒子必定是所有物质的共同组成成分。汤姆生把这种粒子叫做“电子”。1897年汤姆生的发现,使人类认识了第一个基本粒子,这在物理学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1906年,汤姆生由于在气体导电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yánjiū)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0年8月30日汤姆生在剑桥逝世。阴极射线(yīnjíshèxiàn)通过磁场测定粒子(lìzǐ)带电的性质-----负电怎么测定粒子(lìzǐ)的质量呢?测定(cèdìng)粒子的荷质比q/m现代(xiàndài)测量荷质比的方法汤姆生对不同的放电气体研究,发现这些气体都能放出相同荷质比的粒子,说明这种粒子存在于各种物体中,是构成物体的共同成分。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第一次较为精确地测出给粒子的电量e=1.6022*10-19C由此可以(kěyǐ)精确求出该粒子质量m=9.1094*10-31kg密立根油滴实验(shíyàn)的原理图1、关于阴极射线(yīnjíshèxiàn)的本质,说法对的是()原子的结构(jiégòu)模型α粒子(lìzǐ)散射实验卢瑟福α粒子散射(sǎnshè)实验卢瑟福α粒子散射(sǎnshè)实验卢瑟福原子(yuánzǐ)模型原子(yuánz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原子核的电荷(diànhè)和大小1、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卢瑟福观察(guānchá)到的α粒子的运动情况是A、全部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B、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较大偏转,极少数甚至被弹回C、少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按原来的方向前进,绝大多数发生较大偏转,甚至被弹回D、全部α粒子都发生很大偏转2、当α粒子被重核散射(sǎnshè)时,如图所示的运动轨迹哪些是不可能存在的氢原子光谱(guāngpǔ)卢瑟福模型(móxíng)的局限回顾(huígù)经典电磁(diàncí)理论经典电磁理论与现代(xiàndài)物理学的矛盾玻尔理论(lǐlùn)的基本假设1.氢原子的玻尔理论(lǐlùn)(3个假设):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能量是Em的定态跃迁到的能量是En另一种定态时,它要吸收(xīshōu)或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IEm-EnI3)量子化假设:电子的运行轨道(guǐdào)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电子的可能轨道(guǐdào)可用公式表示:rn=n2r1式中r1=0.53*10-10m叫电子第一轨道(guǐdào)。氢原子能级(néngjí)图玻尔的原子(yuánzǐ)模型氢原子能级(néngjí)图1、玻尔在他提出的原子模型中所做的假设有A、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B、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沿不同的圆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而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C、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时,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guāngzǐ)D、电子跃迁时辐射的光子(guāngzǐ)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频率2、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由离核较远的可能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可能轨道的过程中A、辐射光子,获得(huòdé)能量B、吸收光子,获得(huòdé)能量C、吸收光子,放出能量D、辐射光子,放出能量3、在玻尔的原子模型(móxíng)中,比较氢原子所处的量子数n=1及n=2的两个状态,若用E表示氢原子的能量,r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半径,则A、E2>E1、r2>r1;B、E2>E1,r2<r1;C、E2<E1,r2>r1;D、E2<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