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教学目标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的思想性本善:人性向善,人性本善。施仁政: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早是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行王道:“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民贵君轻: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朗读课文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由此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守城:讨论(第四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观点: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去之”-------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讨论: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2分钟左右)(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5)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1、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2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是()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4、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线,管理百姓。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1、文中加点的“池”的意思是________,“君子”在文中的同义词是___________。2、“委而去之”正确的译句是()A、委托人到那里去。B、丢下城池逃走。C、委派人离开那里。D、放弃(这里)到那儿去。3、下面几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