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方案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会注重受众的参与性及互动性。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分享。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重点与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纸团疑云”展开想象,想象纸团的内容和来历。难点:指导学生确定中心思想并以此来选择作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想象。教学准备复习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说说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明确习作要求、内容,确定习作中心思想,选择习作的思路。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二)教学过程1.回顾,揭题,明确训练要求。2.学习提供的续写材料。(1)学生自学短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六(2)班数学考试时,班主任夏老师发现了王力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脸上升起不易觉察的疑云……(2)文章没有写完,请同学们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继续写下去。3.学习“习作提示”。(1).学习怎样进行合理想象。①提示中写了哪几种情况?(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的正确答案;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②根据夏老师看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联系王力手中的纸团,想象纸团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写法,纸团又会由哪几种不同的渠道得到。(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可以有下面几种情况:A.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楚的正确答案。这样就排除了王力考试作弊的情况。纸团可能是原先王力自己放在铅笔盒或衣兜里的,上面写着自勉的话,如“一定要冷静细心!”等。也可能是同学递给他的,上面写着勉励的话,或约他做件什么事。B.夏老师看到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这说明王力很多题目没有做出来,纸团可能是他自己考前准备的,也可能是同学在考试时递给他的。③教师再次点明习作要求。(2)学习根据中心思想确定写作思路。①学习“习作提示”第二部分的内容。②从纸团的内容和来历的多种可能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来选取续写的材料。(个人准备——指名汇报确定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全班议论。)③确定写作顺序,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4.布置作业。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为下节课续写做准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基本完成这次习作任务。(二)教学过程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续写提纲完成情况。(1)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提纲。(2)学生评析,教师指点。(3)修改提纲。2.放手续写。让学生根据要求和写作提纲续写文章。3.组织交流。(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2)学生各自修改初稿。(3)同桌交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4)参考同桌意见,自己再次修改。4.誉抄习作。教学设计方案2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