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中国发展历程.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亚马逊中国发展历程.doc

亚马逊中国发展历程.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亚马逊中国撑杆跳: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今的卓越,收购前的老员工,已不到10位。工作语言是英语,中高层们每周和美国总部开电话会议,一年去几次西雅图。负责物流的副总裁是新加坡人,IT部门等绝大部分是老外。在面试新员工时,会有一位“barraiser(抬杠者)”出现,他不是HR,也不是用人部门的主管,他只是来判断你身上的“气味”和亚马逊的价值文化是否相一致,以及你是否有高于亚马逊员工平均水平的某一方面特长。这早已不是雷军或陈年手下,那个卖精品书和音像制品,马连道上的草根卓越。它如今叫卓越亚马逊,位于北京的CBD。回到五年前的8月:亚马逊(Amazon.com)宣布7500万美元收购卓越有限公司。那时,卓越网(joyo.com)是国内的网上图书音像零售商。而今,joyo.com已变成了amazon.cn。一场动及筋骨的商业再造运动,则在这五年间发生着。重新定位从5万到130万。在过去的5年内,招聘买手,扩充产品线,卓越的商品种类逐渐从6条产品线扩充到了22条,从5万种扩充到了约130万种。这是王汉华完成的功课之一,王是卓越亚马逊总裁。2005年6月,收购发生近一年后,卓越前任总裁林水星与执行副总裁陈年双双离职。对于离职原因,陈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因为失落,想做一份符合你理解的中国市场规划太艰难了,因为美国人基本上根本不听你的,我的2005年新规划出不来。陈年的失落,正是因为这群美国人想用“亚马逊模式”再造卓越。很多人认为,卓越当年的成功走的是“精品路线”,与靠规模取胜的亚马逊气质并不相同;而且中国市场也有别于美国。当当网总裁李国庆并不看好两者的结合,他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表示,“亚马逊和卓越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太大,要想顺利实现业务转型和管理磨合,没有一到两年的时间根本做不到。”实际上,两者的磨合大大超过了两年的时间。“在收购之后,有两点,是亚马逊决定要改变的,第一便是整个公司的定位。”王汉华回忆道。换句话说,他们希望原来“小而精”,只做精品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卓越,移植亚马逊“大而全”的售货模式。这在陈年看来,是不适合中国市场的做法,因为消费者购买习惯、物流环境、物价水平等,中国和美国、日本等完全不一样。日本的亚马逊就是完全移植美国的模式。不过在王汉华手中,这成了必须执行的任务。在亚马逊人看来,原本的做法“与互联网的精神不太符合,电子商务的成立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没有货架的限制。”另一方面,此前卓越的模式,基本上也没有培育互联网天然的“长尾”盈利能力。如今为大多数互联网人士所熟悉的《长尾理论》的核心是颠覆帕累托2/8定律:其作者ChrisAnderson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匹敌甚至更大。卓越之前践行的是少品种,大批量的模式,无法发掘长尾价值。这意味着旧卓越模式仅仅只是前端“变脸”——把商品从实体店搬到虚拟网店上来。而作为收购者,2004年的亚马逊有26%的营业额来自书籍音像之外的产品和服务。事后看来,百货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电子商务“殊途同归”的选择,无论京东、红孩子,还是当当。从服装这个细分市场切入再创业的陈年,如今也带着Vancl涉足了鞋、家居等越来越多的产品线。“电子商务企业,在我看来实际上真的就是一个服务行业,你的利润也不在于低买高卖,关键在服务。消费者要什么,你就提供什么。”继王汉华后进来的郭朝晖,已经能完全接受“大而全”的做法。他以前在摩托罗拉就职,现在是卓越副总裁,负责消费电子等硬线产品类,几乎从零品类做起。客户导向从零做起,扩充品类,对郭朝晖来说还不是最大的挑战。在卓越每周的公司高层管理会议上,让郭朝晖出一身汗的则是下面这件事。卓越内部例会的第一项议程,就是由客服总监统计并公告客户满意度情况,“包括你选这个单品,有多少个用户打进电话投诉,为什么。(我)往往得花好长时间准备(回答),到底出了什么事,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备货不好,还是我的页面没写清楚。开完会,我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问题赶紧解决了。”郭朝晖说。在公司给郭朝晖的考核指标中,核心的指标是客户体验,然后才是财务指标。事实上,这正是亚马逊收购卓越后下决心要改变的另一件事情——用户体验。而这,也是亚马逊选择王汉华的原因之一。亚马逊公司全球零售与营销资深副总裁DiegoPiacentini曾说:在盖洛普做分析师期间,王汉华曾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这一重要经验必将促使今后卓越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王还是一位心理学博士,这和数学家、IT专家一样,在亚马逊总部尤其吃香,因为他们需要揣摩消费者的心思。2007年,贝索斯到华,问王汉华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用户Happy吗?几年来,挂在王汉华嘴边的总是“最全选品,最优价格,最佳用户体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