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启发顿悟象山文峰学校张文娟“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灵光忽现”、“瞬间开悟”等现象,在佛教上称之为“顿悟”。平时,人人都有“灵感“现象:在工作上、在生活上、在学习上……灵感不断闪现,心理学家把这种思维灵感现象的出现称为“顿悟”。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由于某种偶尔的因素或教师进行了正确的启发引导,学生正在探索的未能解决的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哦!我知道了!”“哦!是这样的呀!”这就是教学上的顿悟。笔者认为,启发学生顿悟的最佳时机应是他们在学习上出现了错误时。因为,这些错误是经过他们的深思熟虑才得出的,虽然错了,但也是他们的思维劳动的结果。“吃一堑,长一智”,就是再笨的学生也不会按原思路去思考,必须另劈蹊径。可这蹊径又在哪?此时,他们心中迷茫,迫切需要有人来引领。这时,他们的精神高度集中,正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大好机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盖耶也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会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当作一笔巨大的财富,当作教学的契机,运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学生展示错误、分析错误、延伸错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上的困惑,引导他们顿悟。在学生的作业出现错误时启发顿悟。学生的作业是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学生的作业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教师不必大为生气,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些作业是孩子们粗心大意、不认真造成的,他们自己能很快地纠正过来;而有些错误的确是他们不懂、不理解所致的,此时,他们也处于思维的滞碍状态——即“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处境,他们是多么渴望有人来指点迷津啊!如在三上年级的一次作业中,出现了这么一道题目:下面的句子哪个是打比方的?在括号里打上ˇ(1)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2)刺猬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这对三年级孩子来说,确有难度。尽管之前他们已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比喻句,但他们还未能把理性的知识转化成实践,因而错误很多。大多数孩子认为两句都是,因为句子中都有“像”————孩子极易受表面现象的诱惑,不会作深入地思考。其余的有选第一句的,有选第二句的,问其原因,他们回答得倒也坦率:蒙的!只有一个特别聪明的男孩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他凑近我的耳朵说了)。我忙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师:小朋友们,你们做错了这道题,不怪你们。现在老师教小朋友一个“辨别比喻句”的秘诀,想听吗?生(瞪大了眼睛,齐刷刷地坐得端端正正):想!老师,快说吧!师:小朋友,如果是比喻句,句子中得有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一条件的。这我们以前也学过。看看第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1:我知道,把刺猬的刺比作钢针。师:那么第二句呢?生2:我知道,把刺猬的爪子比作老鹰的爪子。生(纷纷议论):他们都有把什么比作什么的,应该都是比喻句,可为什么错了呢?生3:我也是这样去想的呀!师: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同类的东西是不能互相比喻的。生(恍然大悟,叫嚷起来):哦,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会了!师:你知道什么时候了?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说,我说!第一句是比喻句,第二句不是的,因为“刺猬的爪子”和“老鹰的爪子”是同类事物,不能算是比喻句。生:对!对!唉。怎么都被他说了?师:怎么样,这个秘诀有用吧?生(眉开眼笑):嗯,真好!事后,我还设计了巩固练习,让学生再去辨别:前面这个人好像是我的同学小明。轻盈的雪花像一只只玉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因为有了刚才的顿悟,学生很快地辨别清楚了。从上述的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作业有错不可怕,只要教师加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能拨开重重迷雾,顿悟其中的奥妙,使他们的思维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喜效果。这样的错误是美丽的!在学生品味语句出现错误时启发顿悟。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感悟性的特征,它用词丰富,表现力强,需要读者用心去品味。受年龄特征的限制,小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时,常常出现愤悱状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如能引导得当,学生必会顿悟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如:第六册《燕子》中有一句话:“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引导学生对“痕”字进行品味。我也不例外。这“痕”字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三年级的学生对“痕”字只停留在“伤痕、痕迹”这样的理解上,一是因为字典里也只有“痕迹”这样的解释,二是因为学生整天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极少有机会见到旷野中纵横交错的电线。因此,当我问他们:“这里为什么不用‘根’,而要用‘痕’”?学生疑惑不解,不知所措,陷入了沉思。一阵沉默之后,有几个比较大胆的学生举手说:“因为这电线有好几根。”“因为这电线上停着许多燕子。”这不是答非所问吗?看来,孩子们是真的被难住了。这真是我事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