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自然地理涡阳县地处安徽省淮北平原中部,位于北纬33°27′~33°47′和东经115°53′~116°33′之间,北邻河南省永城市,西接亳州市涡阳县和阜阳市太和县,东与蒙城、濉溪县接壤,南与利辛县交界。全县国土面积2106.7km2,耕地面积198.64万亩,耕地率62.9%。境内除东北部有6.2km2的低山残丘外,其余均为缓倾平原,总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地面坡降1/9000,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33.5~26.5m。全县主要有涡河、包河、北淝河、西淝河四大水系,其中涡河在涡阳县境内干流长55km,流域面积128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1.2%;包河流经涡阳境内23.5km,流域面积280km2;北淝河流经涡阳境内15.8km,流域面积285km2;西淝河流经涡阳境内8.0km,流域面积262km2。(二)气象涡阳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的特点。年均气温14.6℃,10℃以上有效积温4700℃;年均湿度70%左右;年日照时数2327h,无霜期215天;多年平均降雨量827mm,最大年(1954年)降雨量1342.9mm,最小年2(1976年)降雨量517.7mm,降雨年内分布不均,6~8月份降雨占全年降雨的55%左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974.5mm(φ20cm);平均风速3.1m/s。在气候特点上,表现为春季阴雨,春夏之交,局部时有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夏季多雨,常出现洪涝,夏秋之交,时遇干旱,冬季雨水偏少。(三)土壤与植被涡阳县境内土壤以砂姜黑土为主,是全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耕作土壤,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3.2%;其次是潮土和石灰土,潮土系近代河流泛滥沉积物发育而成,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8%。根据《涡阳县统计年鉴(2010)》,涡阳县现有耕地198.64万亩。砂姜黑土的母质是黄土,在成土过程中,以蒙脱石为主的次生粘土,土体结构为棱柱形,团粒结构差,干湿胀缩系数大,渗漏性强,物理性状极差,易旱、易涝,属中低产土壤。黄潮土系数十年前的黄泛淤积,属黄泛边缘区,帮淤层浅,分布零散,且土质粘重,加上数十年未上新淤,土壤的肥力也很低。涡阳县境内大部分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原生植被早被农作物所取代,广大平原的田间路旁,以落叶阔叶林、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等组成的草甸植被为主,全县有林地面积42300hm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0.1%。(四)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涡阳县位于安徽淮北平原中部,北纬33°27′~33°47′,东经3115°53′~116°33′之间,北邻河南省永城市,西接亳州市涡阳县和阜阳市太和县,东与蒙城县和濉溪县接壤,南与利辛县交界。全县国土面积2106.7km2,耕地面积198.64万亩(统计亩),耕地率62.9%。境内除东北部有6.2km2的低山残丘外,其余均为缓倾平原,总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地面坡降1/9000,地势较平坦,间有部分洼地,地面高程33.5~26.5m。根据有关水文地质勘察结果,涡阳县地质结构由第四纪的沉积物所形成,厚度约1000m左右,地基承载力一般为160~180KPa。从老到新划分为下更新统(Q1~2)、上更新统(Q3)和全新统(Q4),全新统又分为下段(Q41)、中段(Q42)和上段(Q43)三段。全新统下段(Q41):顶板埋深一般20m左右,总厚度18-26m,该土质多分布于广大河间地区,为灰黑色、灰黄色、棕黄色亚粘土、粘土与黄色、灰黄色、灰色亚砂土和薄层粉砂层,单层厚度1~3m不等,沉积不稳定;全新统中段(Q42):厚度一般为13~24m,顶部为灰黄色,青黄色亚粘土,直接出露于代河间地区,结构不致密,分选较差,微裂隙发育;全新统上段(Q43):为近代河流最新泛滥淤积而成,厚度约1m左右,岩性为浅黄色粉砂、亚砂土和棕红色粘土、亚粘土。涡阳县地下水可分为五个区:即古河床粉砂富水区;泛滥带粉砂、亚粉砂中等富水区;泛滥带边缘亚砂土弱富水区;基岩出露或浅埋纪富水区及河间地块粉细亚砂贫水区。其特点是岩性复杂,相变频繁,含水层层次多而薄,沉积不稳定,多为粉砂,另外发育有亚砂土。4地下含水层组,按其埋藏深度和水力循环及开采条件,从上到下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