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专论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27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药药理学专论培训课件.ppt

中药药理学专论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药药理学专论第一章总论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规律,是中医方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思路。从研究方法角度来考虑,大体可分为经验感知、化学药理与中药药理三大阶段。1、经验感知法(简称经验法或本草法)人直接感受与体验。但盲目性、主观性与风险性(中毒甚至致死)较大,科技发达的今天已少用。3、中药药理法(简称药理法)以中医药理论,指导研究途径与方法,重视中药复方及综合研究,创造各种“证”的动物模型来研究中药的作用,整体论、辨证论治、以药探理、结合临床。㈡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特点㈡中药药理研究方法特点3、中药药理的药效学是以证为基础“方从法出,法因证立”。中药药理多需创制证的模型来研究,这也是与一般药理有很大差异之处。4、中西结合以创造新医药学药物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以人体为作用对象,防治疾病。中药或西药其物质与生物活性具有同一性,因此,无论是中医药或西医药理论应与之相适应而统一,中药药理研究宜多考虑。㈢中药药理研究注意事项2、保持中医药特色重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中药复方的特点,开展创制各类与临床各证相似的动物模型和复方的药理研究。3、加强药理与药化的配合确定各有效成分,阐明作用机理,改进制剂,降低毒性,提高疗效,质量控制等分离提取各化学成份,需采取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研究相结合注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伍禁忌、有毒无毒等中药理论的研究。5、实验必需密切联系临床中药药理研究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研究方法,处理好基础与应用和实验与临床的关系,施行临床与基础、方剂与单味药、化学与药理、中西医理论以及创制新中药等相结合,才能日益发展,不断提高。㈣、中药药理研究设计原则与方法2、观察对象的条件应力求一致要按医学统一标准或公认和接受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原则),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和处理,这样才有可比性,符合科学原理。3、对照4、确定实验方法、项目和指标⑴药物、制剂、方法、项目与指标等要固定;⑵选择和建立具有特异性、先进性、客观性能反映问题本质的指标是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5、确定实验对象的数量根据实验研究目的、方法与指标的要求决定实验动物、样本及数量。中药及中药复方往往含有多种成分,各种成分一般具有各自不同的药理作用,其中还包含相反的作用,必须了解单味药或复方作用的主次,然后再进一步分析。㈠筛选法优点:实验结果与在体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它不仅能反映药物中可吸收部分的直接作用,且能反映药物成分在机体作用下形成的代谢产物和药物诱生的机体内源性物质的间接效果。中药复方多遵循“理、法、方、药”与“君、臣、佐、使”的原理组方,为了从中药复方中分析某一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比较简便的可采用该法。把药理与药化结合,用生物生理、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内分泌学、免疫学、基因工程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准确模拟出中医临床的“证”,采用多种致病因子、多种动物、多种指标和多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运用“证”型药理法来研究中药与复方易于探讨中药的作用及其机理,也有利于阐明中医药理论,这可谓中医药特色。⑴、从调节cAMP/cGMP研究中药cAMP(环磷酸腺苷)与cGMP(环磷酸鸟苷)均为细胞激素第二信使,是激素、神经介质、药物效应的中间环节,当cAMP/cGMP比例失调,机体即发生病变。⑵、从抑制PG合成研究中药前列腺素(PG)为调节人体正常机能的重要激素,其含量应与环氧化酶保持平衡,若比例失调即可致病。(3)、蛋白质组学技术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疾病状态下以及药物处理后蛋白质的差异变化,可以发现新的、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4)、细胞色素P450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细胞色素P450(CYP450S):是一组含血红素的蛋白质,由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基因超家族编码的同工酶组成的超家族酶系。(4)、细胞色素P450与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一般通过代谢解毒,但有时也会产生毒性代谢物,导致突变、癌变和过敏反应。药物代谢酶的研究对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及药物发展有重要作用。(5)、一氧化氮(NO)NO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参与调节血管张力、抑制单核细胞及血小板的黏附,血管平滑肌增殖,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抗肿瘤,促进细胞凋亡等。(5)、一氧化氮(NO)适量的NO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过量的NO可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硝酸盐,对组织细胞产生毒性。NO与疾病的机制及调节NO产生的研究,将会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等疾病做出贡献。(6)、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突变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是一项前沿生物技术,以其为代表的生物芯片技术将与单体克隆技术、PCR技术、重组DNA技术一起,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生物体内的微生态对口服中草药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