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_教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石钟山记_教案.doc

石钟山记_教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案名称:石钟山记|教案-教学教案教案作者:佚名教案来源:不详教案栏目:高三语文教案杨军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其人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3、翻译全文。4、学习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时间、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教学重点:1、了解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2、读准句读。3、翻译全文教学难点:1、读出语气2、翻译全文课时安排:3教学方法:自学、诵读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苏轼其人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读一篇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了解苏轼其人2、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三、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豪级的作家,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轼其人。1、苏轼简介:(阅读《创新课时训练》1的内容,边读边完成如下摘记:1苏轼的基本资料;2苏轼文学成就的具体表现。读完进行交流、明确)1基本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苏东坡集》和《东坡乐府》传世。2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豪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2、写作背景: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送他的长子苏迈赴任经过九江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一篇游记。四、指导学生自读课文(一读)1、提出要求:1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遇到疑问可同座交流、讨论。2轻声朗读课文,注意句内停顿。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及时正音、指导句内停顿。下列句中的停顿必须注意: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2然/是说也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4舟回/至两山间五、再读课文(二读)1、提出要求:1结合“课文思路剖析”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句内停顿,争取读出语气。2、齐声朗读课文。检查再读效果,及时指出缺点。3、讨论问题,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谁在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时候,犯了臆断的错误?(李渤)3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嘲笑)4对郦道元是什么态度?(惋惜)5作者对于自己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由来有何感触?(得意、骄傲)从何处可以看出他的得意与骄傲?(“笑谓迈曰”、“而笑李渤之陋也”中的两“笑”)6他为什么有这种得意与骄傲?(1、众人皆错我独对2、“终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我独于月夜绝壁之下探寻原因。)注意:所有提问均要鼓励学生自抒己见,提供的答案只做参考。六、齐声朗读课文。(三读)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熟读课文1、2两段,试着进行翻译,标注出有疑难的地方。注:1《创新课时训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教师用书。2“课文思路剖析”:摘录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本课“内容和结构”中对学生阅读有启发性的部分,打印后分发给学生。第二、第三两课时以督促学生逐字逐句翻译为要务,要点在于启发学生结合语境去猜译有疑问的地方,要不要两课时可根据具体情形而定。作者邮箱:pyg1995@qianlong.c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