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

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在其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由于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过度介入,使得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日渐显著。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财政与目标价值这三个方面的公共性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公共性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教育在其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日渐缺失便不容忽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不仅涉及资源与经费的合理配置,而且不可避免地与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公共职能的发挥等密切地交织在一起。一、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的表现(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及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提倡高等教育去精英化、大众化的今天,优质的高教资源仍是稀缺品;此外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人口与劳动力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差异,加之国家政策对于部分地区的偏斜,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区域差距明显。首先,表现在各区域的高校数量与高校层次上。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所示,2011年全国高校共有2483所,其中东部地区1226所,中部地区658所,西部地区599所,东部地区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几乎占到全国总数的一半。江苏、山东、广东、浙江、辽宁、河北六省及北京地区的高校数均在80所以上,合计为724所,超过中、西部地区总和。东部地区的211、985高校为93所,中部地区为21所,西部地区为31所;其中仅北京地区即有34所,超过中、西部地区。其次,表现在高校教职工人数与在校生人数上。东部地区的高校教职工合计1164812人,在校生合计为11444373人,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教职工数、在校生数分别加总,仍不及东部地区对应的数目。最后,表现在招生指标上。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院校多分布在较为发达或条件优越的地区,这些重点院校的招生指标分配极不均衡,且存在明显的地域观念,导致不发达省份和西部地区的学生难以接受重点高校的教育。另外,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城乡间教育公共性失衡。受到薄弱的财政基础与紧缺的教育经费的限制,农村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而大多位于省会城市的重点中学,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师资力量雄厚,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但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学生想要考入这些重点中学十分困难;再加上高校高额学费的牵制,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的结果表明,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在清华大学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仅占总人数的17%,北京大学的比例仅为一成。由此可见,我国区域间高教资源配置的巨大差异,以及城乡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对高等教育完善其公共性提出了极大挑战。(2)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共性缺失。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财政体制的变革尤为明显。在投资体制中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由单一的国家公共财政拨款变为多渠道的筹措手段,如财政分权、成本分担、高校贷款等多元筹资渠道。这些机制的引入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且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但也带来不少的弊端。首先是政府财政性经费拨款不足,占教育总经费比例持续下降。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二十世纪末需达到百分之四,而这一标准直到2012年才首次达到。此外,根据2011年《国际统计年鉴》数据,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这一项中,世界平均水平为2.07%,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分别为2.29%和0.98%;我国这一项比例为1.44%,与2000年数据相比仅增加0.54%,在国际排名中偏后。在政府财政拨款不足的状况下,学费成为高教经费主要来源。学费的高速上涨带给学生及家庭普遍的压力,更加大了处于经济劣势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难度,引起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其次,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受到财政能力的限制,加上没有完备的监督机制,官员的激励约束缺失,因而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缺乏动力,积极性减弱,财政支出的体制被人为扭曲。同时,因为财政支出的主体不同,受到中央财政支撑的中央属高校比受到地方财政支撑的地方属高校具备更大的财政优势,对于各项经费的支出都更为富余。另外,由于地方间财政实力的差距,经济更为发达、条件更为优越的地区比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所提供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更为充足。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教财政上公共性的一种缺失。最后,高校的大幅扩招使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