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药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理学的研究对象:药物和机体。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第二章药效学一、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包括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防治作用,即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根据治疗目的,又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作用无关,并给人体带来不适或危害的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如阿托品治疗胃肠绞痛引起的口干。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可以避免。如链霉素的耳毒性。3、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导致的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4、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的宿醉现象。5、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又称反跳反应。如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6、特异质反应:只跟遗传基因有关。如蚕豆病。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受体:存在于生物膜上,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蛋白质大分子。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亲和力: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能够激动受体的能力。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第三章药动学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二、跨膜转运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为简单扩散。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三、体内过程(一)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吸收越快,显效越快;吸收越多,药效越强。主要影响因素--给药途径。11.口服给药最常用,但存在首关消除。首关消除:有些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会被肝和胃肠道的某些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随之减弱。首关消除高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2.舌下给药:吸收迅速、起效快,无首关消除。硝酸甘油舌下给药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二)分布: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各组织器官。主要影响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点:①可逆性;②结合性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分子量变大,不能跨膜转运;③饱和性--结合位点有限。血浆蛋白减少的患者(慢性肾炎、肝硬化),游离型药物增多,高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注意调整剂量;④竞争性置换现象---两种药物与同一血浆蛋白结合,发生竞争置换。竞争力弱的药物,游离药物增多,作用增强,同时毒性反应增大。(三)代谢主要器官:肝脏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活性增强,代谢加快,血药浓度降低,药效减弱肝药酶抑制剂--肝药酶活性减弱,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药效增强(四)排泄主要器官:肾脏通过改变体液pH值,可加速药物排泄,用于某些药物中毒的抢救。弱酸性药物巴比妥类中毒,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药物从尿液排泄。四、药动学参数1.血浆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消除快慢,药物分类依据;确定给药间隔:通常给药间隔为1个半衰期2.生物利用度:药物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和程度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应用:1、青光眼2、虹膜炎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应用:1、重症肌无力-首选药,兴奋骨骼肌作用最强,激动骨骼肌N2受体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4、肌松药的解毒另有:毒扁豆碱二、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症状:1、M样作用症状2、N样作用症状3、中枢抑制系统症状三、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临用配制,静注给药氯解磷定:肌注或静注有机磷农药中毒—轻度—阿托品;中度—阿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