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地理学实习.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庐山自然地理学实习.doc

庐山自然地理学实习.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庐山自然地理学实习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的概况。实习时间:2012年9月9日至2012年9月14日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实习生:理工系地理科学专业目录序言实习路线第1部分庐山的概况第2部分庐山的地质地貌第3部分庐山的水文及水资源利用第4部分庐山的土壤第5部分庐山的植被序言实习路线D1:河南信阳——>江西九江地区—>上庐山;D2:宾馆—>花径(如琴湖)—>锦绣谷(植物观测)—>仙人洞(地质观测)—>御碑亭—>天池寺、大天池(水文观测)—>龙首崖;D3:牯岭街—>柏树路(爬女儿城)—>汉口峡(河流袭夺)—>大月山水库(土壤观测)—>老虎峡—>桥(冰川地貌讨论)—>毛泽东旧居—>如林大桥(河流袭夺)—>黄龙寺—>三宝寺(植物、土壤观测)—>乌龙潭、黄龙谭瀑布—>庐山水库(水资源利用)D4:五老峰——三叠泉(断层)D5:上午庐山植物园,下午庐山东谷别墅区然后下庐山—>九江市区—>河南信阳第1部分庐山的概况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115°52'E—116°08'E,29°26'N—29°41'N,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第2部分庐山的地质地貌一、地质基础(一)大地构造单元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扬子江准褶皱带之间,具有两者的部分特征。庐山位于淮阳弧顶端的东翼,燕山运动期间受淮阳弧和江南背斜北西—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形成复背斜。虽然由于断层错动,地层排列不够整齐,但中部底层最老,向两侧逐渐顺序变新。庐山地层在中段出露最宽,向南、北段收敛,表现为一短轴背斜。这一构造形式对庐山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短轴背斜中部不断上升,活动性强,断裂特别显著。燕山运动中酸性花岗岩混类侵入岩以岩株、岩墙、岩脉大量入侵断裂带。庐山南北端则较少侵入岩。本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由于北部受淮阳“山”字形构造前弧影响,南部受东西向构造的制约,形成北东—南西向扭应力,致使本区东北及北北东向构造比较发育。(二)地层区内地层除三叠纪、侏罗纪之外,其他各纪地层均有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本区古老的褶皱基底,主要分布于庐山南部,震旦系、寒武系分布于庐山北部与山麓地带,志留系广泛出露于山麓外侧,泥盆系至白垩系发育不全,出露面积小,第四纪分布普遍。我们实习的地点主要出露于庐山北部及山麓的震旦系南沱组(Zn),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夹沙粒岩;中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岩偶夹石英片岩;下部:片麻状含砾石英岩偶夹石英片岩。二、地貌概况: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庐山山体是由于不同时期的岩层组层的。最古老的地层是变质的前震旦系浅海相沉积。此层沉积以后,经过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并形成剥削面。剥削面形成以后,庐山地区不断的沉降,沉积滨海相和浅海相震旦系地层。至晚奥陶世,又经地壳上升、剥蚀,随后缓慢下沉。志留系末,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升为陆地,并形成剥削面。此后,地壳长期下沉,在剥蚀面上沉积沙砾岩和灰岩。中生代燕山运动,庐山地区上升,从此以后,一直成为陆地。至白垩纪晚期,庐山外围及江湖凹陷地带堆积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从其岩性和沉积的位置来看,多为当时庐山上升。外力剥蚀山体的相关沉积。第三系基本缺失,反映当时整个庐山地区主要是一个微弱上升的剥蚀区。今日的庐山,主要是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形成的。在庐山山体强烈抬升之际,其外围相对下沉,形成平原、湖盆,并普遍覆盖第四纪堆积物。构造地貌类型: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五岭四谷”)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一)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大月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