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读书报告。.doc

读书报告。.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美?谈美。谈美!首先,诚实地说,老师在课堂上给各位同学分配读书书目时,“谈美”二字并为引起我过多的注意。不过,当从组长那得到复印本,仔细打量这个题目时,注意力便被吸引到“谈美”二字上了。套用作者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开场话》一篇中的一句话,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谈美!这话太突如其来了!当我们一说到“美”这个字时,脑子里最先联想到的不外乎就是一处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一片繁星闪烁的夜空,一颗晶莹剔透、打磨精良的钻石等等。难道,作者是想给我们介绍美丽的风景?制作考究的艺术品?还是出自艺术大师之手的画作?我不禁暗自臆测到。打开封页看了下关于书的一些介绍,发现《谈美》一书作者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我便有点明白地想到,书的内容应该不是我所想的那般简单。继续读下去,我感慨道,果然不简单。在我以为,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并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生的哲学。从书的整体看来,《谈美》是一本讲述艺术欣赏的专业性书。在第一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举出一个例子: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同时看一棵古松,见到各自不一样的古松的形象。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三个不同的身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以及美感的。而由于态度的不同,同一棵古松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象,他的形象是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的,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接着,关于三个态度的详细的一番介绍之后,告诉我们,要想见到美,需用审美的眼睛,也就是得持有美感的态度。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三种态度中最没有用处的。但是,环顾历史,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却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时至今日,我们不能去感叹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的功绩;不能去体会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舶舶千里,族旗蔽空的惊心动魄。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却仍是离我们很近的,对于我们是亲切的。所以说,美的物是可以永存于世的。那么,当我们认识到何为美之后,我们如何才能进一步接近美呢?作者接着告诉我们,美和实际人生是有一个距离的,要现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几个例子更是证明了这一观点。美的欣赏是要有距离的,近了,容易迷惑;远了,又看不清。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因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所以,为了现出美,我们需要把握其与实际人生之间的距离。“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我想,大家都有体会到,我们平常知觉其他物体时,大都是让自己站在“物”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体会“物”所可能有的体会,也就是讲,我们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在这里,引入一个词,“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而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读到这里,我渐渐的明白,美感经验从何而来。除此之外,作者又向我们阐述:美感与快感是不一样的。通常,人们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愉快”,我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美感和快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如下例所言,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这也就变成了“有所为而为”,但是我们知道,美感经验的特点却应是“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形象。如果在欣赏一幅名画时,我们能感觉到愉快,那便不再是美感经验了。只有当我们在聚精会神之中忘却自我,完全的投入进去,不掺杂别的想法,那才是美感。而美感所伴随的快感,通常只在事后回忆时,才会涌上我们的心头。读完这些章节之后,我明白了很多关于美感的界定、辨别、特点等哲学意义上专业性的概念知识,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谁知道如何把握一种“度”,谁善于去现出物的“美”,谁能深切的掌握和理解美感经验,谁就可以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就可以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美感。而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也应该像朱光潜先生于书中结尾处所说:“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