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的编纂思想(新).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范晔的编纂思想(新).doc

范晔的编纂思想(新).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范晔的编纂思想张红军南朝著名史学家范晔著《后汉书》十纪,八十列传。范著《后汉书》之前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18家,然此著一出,诸家逐渐散佚。这主要归功于范晔对前代史书的整理、编写及独特的编纂思考。目前还无专文撰述,本人尝试梳理,粗作探讨。一、内容撰述融入通观意识、立体意识、正统意识范晔撰《后汉书》的目的是为“正一代之得失”,《后汉书》的编纂贯彻了这一深意精旨。首先,作为断代史的《后汉书》,在许多问题上的撰述不只限于东汉孤零零的一段儿,而是通过对其自身源流始末的叙述,渗透通观意识,论其得失。如在《皇后纪》中,范晔考察了历代后妃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立足于探究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与作用。他指出,汉袭秦制,未能及时规整好后妃制度,虽光武、明帝时代一度严格,纠正了一些弊端,但还是没能形成一整套正式制度严禁外戚专权。自章帝始,因宠幸授权而致“始失根统”:“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这样就造成“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贤明以专其威。任重道悠,利深祸速”[1](p401)的严重后果。其次,对于东汉的衰亡,范晔从女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横、宦官专权、党锢之祸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编纂、钩沉,立体考查其衰亡原因,使读者认识到,其衰亡是长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弊端积累的结果。在范晔看来,东汉衰亡的阴影始自章、和二帝,安、顺帝时已衰象丛生,桓、灵、献帝时期则是走向灭亡的过程。在这期间,皇帝大多早逝,继位者年幼,母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权顺乎其然,造成皇权与外戚间的矛盾。为夺回权力,皇权与其家奴宦者结盟。宦者乘机以维护皇权名义诛外戚,把持皇权,横行朝野,又与士人矛盾空前激烈,党锢之祸随之连连爆发。皇权昏暗,外戚专横,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相互叠加,最终压垮东汉帝国。第三,范晔在编纂《后汉书》中树立以东汉为正统,表达出强烈的大一统观念。我们知道,东汉前后,有许多其他政权同时存在,有的政权短时间内还曾“天下共号”,如刘玄更始政权,但范晔在编纂时却并未像司马迁为项羽立本纪那样为其立纪,对王莽、曹操等重要历史人物也只是在其他纪传中记载了他们的情况。纵观《后汉书》整个纪体,此只为光武帝刘秀系皇家人物所独享,对其他政权人物则一概贬斥。对许多纪传人物的品评也无不彰显东汉政府所提倡的儒家忠、孝、节、义精神。即使在对东汉政权衰亡的反思,也是围绕着其合法性进行的。二、史料编纂的拓新与前史相比,范晔在史料编纂中大量采用歌谣。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歌颂良吏清官,如“前有召父,后有杜母”[1](P1094),歌南阳太守杜诗造水排,铸农具,修陂塘,拓土地;“枹鼓不鸣董少平。”[1](P2490)颂洛阳令董宣严惩不法豪强,使社会安定,无人击鼓鸣冤。第二,讥讽贪官暴吏,痛恶权贵。如“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墯。”[1](P2521)谴责左悺、具瑗、徐璜、唐衡四宦官骄横不法。“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1](P471)讥讽刘玄滥封低劣之人祸害长安。第三,赞扬学者、经师学问,名士风骨,歌颂正义。如“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1](P2186),是太学生们对东汉名士李膺、陈蕃、王畅的褒扬。“五经无双许叔重。”[1](P2588)是对许慎精于经学的赞许。第四,委婉讽刺世风。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牛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1](P853)讽京城侈靡之风上行下效不良风气。“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1](P2788)是社会风气对男子阳刚、女子阴柔的极端要求。总之,范晔所采歌谣,生动而真实,透视出社会问题与政治观点。范晔在编纂中杂采奇闻轶事。范晔时代,已经积累了相当多有关东汉内容的文人杂记,其中部分内容为范晔编纂所借鉴吸收,成为正史内容的一部分。与《三国志》比较,有十六篇列传“范书比陈书篇幅增多约一倍,那些多出来的材料,大多是和裴注相同的”。[2](P4)如《后汉书·袁绍传》引用了《英雄记》的内容,《后汉书·董卓传》则参考了《英雄记》和《九州春秋》的内容。这些参考引用,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后汉书·方术传》中记有神异之事,其他如《东夷列传》、《南蛮西南夷列传》、《西羌传》、《西域传》、《南匈奴传》等也有巫祝之事记载。对此刘知几批评道:“范晔增损东汉一代,自谓无愧良直,而王乔凫履,出于《风俗通》,左慈羊鸣,传于《抱朴子》。朱紫不别,秽莫大焉。”[3](P116)但也应注意到,从东汉至唐代,谶纬迷信、佛、道、方士清谈之风盛行,《后汉书》对此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当然也不可否认范晔认识上具有猎奇性的一面。三、体例上的增纪、增传范晔《后汉书》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主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