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2).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2).doc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3页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简报第[30]期项目管理办公室2009年7月23日首届中德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在蓉成功举行7月17日至21日,由中德科学中心资助,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及卫生经济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项目组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德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德国、美国、瑞士和中国的30位专家齐聚一堂,针对“国际针灸临床研究未来走向与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整合—中西方医疗对话”主题就针灸研究中的经穴特异性、临床疗效评价、价值效应、安全性等针灸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项目专家组顾问石学敏院士、项目专家组组长、项目首席科学家梁繁荣教授、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朱兵研究员、项目专家组成员孙国杰教授,课题负责人朱江教授、喻晓春教授、郭长青教授、丁光宏教授以及项目组学术骨干严洁教授、常小荣教授、胡玲教授、余曙光教授、刘旭光教授、李瑛教授分别在研讨会上进行专题报告。973计划“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刘保延教授和973计划“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吴焕淦教授也应邀参会并进行大会报告。德国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及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斯特凡·维力克等来自德国、美国、瑞士的专家教授,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梁繁荣教授主持。开幕式后,两国专家围绕机制探讨、疗效评价、临床设计、现状分析、安全性、针灸在社会医疗体系中的作用和发展展望七部分论题展开研讨。据悉,针灸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针灸学科不断吸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了自身的科学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学科,率先走向世界,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目前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和应用针灸。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针灸以其安全有效、无污染、极少副作用、费用低廉等特点被重新得到认识和关注,成为其主流医学的重要补充和替代疗法,并被纳入到其医疗保障体系之中。传统针灸在德国备受瞩目。近30年来,德国进行了不少针灸研究,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神经物理的角度进行针刺研究,20世纪90年代则以针刺的临床基础研究为主。近年来,德国对痛证、戒毒、节段性肠炎、过敏性鼻炎、针刺助产等做了大量的临床疗效研究。根据德国柏林医科大学近年来针灸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偏头痛、紧张型头痛、慢性腰痛、膝关节痛等比空白组疗效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即扎针比不扎针有显著疗效,但是针灸经穴和非经穴比较没有显著区别,仅在膝关节痛治疗上针灸经穴比非经穴疗效显著。而我国针灸界,尤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代表,先后以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周围性面瘫、小儿疳积、类风湿关节炎、中风后吞咽障碍、带状疱疹等疾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针灸疗效肯定,且经穴与非经穴比较,经穴针刺疗效显著。因此,中国和德国针灸研究结果不尽一致,这一差异引起国际针灸界的高度关注。本次研讨会,中德针灸专家将共同研讨、分析差异结果的原因,并在讨论中积极寻找合作点,进行国际针灸临床研究合作项目,构建针灸临床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的桥梁,推进针灸国际化进程。本项目组成员梁繁荣、余曙光、刘旭光、李瑛、石学敏、丁光宏、严洁、常小荣、郭长青、朱江、朱兵、孙国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20098年7月23日上报:科技部973管理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项目办、项目专家组下发:各承担单位、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