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吉林大学汽车专业 道法课程 道法讲义(考试小抄).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4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西华大学吉林大学汽车专业 道法课程 道法讲义(考试小抄).doc

西华大学吉林大学汽车专业道法课程道法讲义(考试小抄).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道路交通事故概述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按事故责任分类——机动车事故、非机动车事故和行人事故;按事故后果分类——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按事故原因分类——主观原因类(违反规定、疏忽大意、操作不当)和客观原因类(指引发交通事故的车辆、环境、道路方面的不利因素);第二节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概况?每年有15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中近50%交通事故受害者为15-44岁的青壮年;?2004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是“道路交通安全”;?全球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18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占1000亿美元以上;二.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概况1.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概况?我国汽车保有量约占全世界的2%,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15%,多年高居第一。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事故死亡人数高;?交通事故致死率是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交通事故伤亡总人数之比。?国外的交通事故致死率大大低于我国。如日本的致死率为0.9%,美国的致死率为1.3%,我国的致死率平均为27.3%.◆事故数及伤亡人数多;◆高速公路事故率大大高于普通公路;2.驾驶员的视觉特征(视力、视野、适应和眩目)据分析,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数量的比例为:视觉为80%、听觉为14%、触觉及嗅觉等为6%。(1)视力◆静视力:人和视标均不动状态下测定;我国规定驾驶员两眼的裸视视力必须在0.7以上。◆动视力:★动视力是指人和视标处于运动(其中的一方运动或两方都运动)状态时测定的视力。★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特殊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且动视力随车速的变化而变化;★动视力和静视力的关系:静视力好是动视力好的前提,但是静视力好的人不一定就会有好的动视力。3.驾驶员的心理特征1)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应;◆感觉分为两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和机体自身状态的整体的反应。★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大小、形状、距离、体积、方位等的知觉;★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和顺序性的反应;★运动知觉: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错觉:距离错觉、速度错觉、时间错觉;(2)注意◆注意:就是人们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两个特征:对象的指向性:在每一瞬间把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于一定的对象,同时离开其余的对象;意识的集中性:把我们的心理活动专注于某一事物对象,表现为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倾听等;◆注意的分配:(3)情绪和情感◆情感和情绪:人对客观事故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情感分类——激情:是一种猛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人们的行为和对自己本人行为的情绪态度;——理智感:人在认识事物和某种追求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感;——美感: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社会上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体验。(4)性格◆性格: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其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习惯化、稳定化的心理特征,如刚强、懦弱、英勇、粗暴等;◆驾驶员的性格类型:外倾性;内倾性;4.驾驶员的反应特征◆反应特性又称为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反应分为两类:简单反应、复杂反应;◆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刺激物和驾驶员自身★刺激物:——刺激对象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刺激信号的空间位置、尺寸大小等空间特性不同,反应时间不同;★驾驶员:——年龄和性别:在30岁以前,反应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缩短,30岁以后则逐渐增加,同龄的男性比同龄的女性反应时间要快;——情绪和注意;——车速:车速越快,反应时间越长,车速慢,反应时间越短;——疲劳驾驶:1)驾驶疲劳及其产生原因驾驶疲劳:驾驶人在行车中,由于驾驶作业使生理上、心理上发生某种变化,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原因:睡眠;驾驶时间;驾驶员的身体条件;车内外环境;2)疲劳驾驶对安全行车的影响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