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技巧胡业承.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批评的技巧胡业承.doc

批评的技巧胡业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批评的技巧作为教育者,在教学中,总会有批评学生的时候。但是,在批评时,你是否能够把握批评的要义,真正达到批评的效果?一、批评的涵义什么是批评?一般来说,我们所指的批评,就是对学生所犯错误的意见。“批评”,在字典中的义项有三个:1、指出优点和缺点;2评论好坏;3、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我之所以列出批评的义项,是不想让“批评”被人误解成无情的批判或批斗,也不想让“批评”被人理解为训斥、呵责、嘲弄。批评一词的要义在于“评”,既评点优点(好的方面),又指出缺点(不好的方面),还要提出肯定和匡正的意见。既然如此,是不是我们批评,学生就会接受呢?当然不是。二、批评者应具备的“资格”“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我们在批评某学生时,有时会遭到这样的反驳。其实,不止学生有这种心态,任何人受到他不服的人批评时,都会这样说或者这样想。遇到这种情景,批评也就无法进行下去。如果强行批评只会让双方陷于一种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形成激烈的争执,导致双方不欢而散,批评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被批评者的角度来看,批评者应具有什么样的资格,提出的批评意见才可以被欣然接受呢?刘备有句名言:“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句名言清楚地告诉我们:德与才就是批评者的“资格”。所谓“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作为一名老师,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资格”,不管你批评谁,没有人不敬重你,不服你。三、批评的心态批评要心平气和;批评要客观公正;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正确的方向;批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批评的技巧明白了批评的真正涵义,具备了批评的资格,调整好批评的心态,还要讲求批评的技巧。(一)批评前的倾听倾听是一门艺术,批评学生前,要先倾听。老师在没有摸清学生犯错误的来龙去脉之前,不可妄下结论,劈头盖脸地批评。我的做法是:先给学生说明、解释、申诉的机会,并在学生说明、解释、申诉的过程中认真倾听。老师的认真倾听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重视他的意见,倾诉会让学生一吐为快,急躁的情绪也就渐渐平复了。当然,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话语中的真伪,即:哪些话语是实事求是的,哪些话语是避重就轻的,哪些话语是为了推脱责任、逃避追责的。接下来老师的批评意见才不会让学生感到突兀刺耳、缺少公正。批评才会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如果学生沉默不语,老师反倒找不到学生的不实之词。这时老师除了想办法让学生倾诉外,还可以加以外围了解。就算某个学生心智比较成熟,只要他肯开口讲话,言多必失,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一定会找到突破口。(二)批评的时间把握批评应该把握时间,选准时机。只要学生犯的错误不是特别严重,我的做法是早晨不训斥学生,周一不训斥学生,周五不训斥学生,运动或者游戏时不批评。早晨训斥学生,就好比一个酒量不够的人喝了早酒一样,整天头昏脑胀,浑身无力。带着这样低落的情绪,学生是无法平静地投入学习的,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周一训斥学生,可能让学生一周黯然。周五训斥学生,会让学生周末过得郁闷。运动时训斥学生,会让学生运动时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受伤。游戏时训斥学生,会让学生很扫兴,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感。这么说岂不是对学生批评不得?当然不是。这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是之后批评的有效铺垫。我最喜欢在作业面批后、学习个别辅导后提出批评。这么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着意于批评,而是顺便提醒。这样的批评,学生也就更易于接受。批评场合的选择学生对批评场合很敏感,老师对批评场合的选择要慎重。初中生是很爱面子的。爱面子是一件好事,说明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良好形象受损害。当他们犯了错误后,他们不希望被老师当众批评。例如:在班级批评;女同学在场时批评;在家长面前批评。在这样的场合批评,会激起学生的反叛心理,不但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恐怕今后的批评都会难以顺利地施展。那么,选择什么场合比较合适呢?我认为单独场合比较合适。单独场合的批评谈话,既保守了学生的隐私,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即便老师批评意见不多,学生也会感激老师给他留足了他想要的“面子”,因此而产生羞恶感,形成对自己错误的真心反省。分析错误原因和危害学生犯大错误好解决。那是因为学生能正视、不置辩,及时勒马。反倒是小错误、小毛病难解决。因为小错误、小毛病往往出自学生的不良习惯,自我意识又不强,改正没有决心和力度。可是小错误、小毛病有时是致命的。老师要帮助学生改掉小错误、小毛病,还是要从源头入手,引导学生看清其危害性。下面我出示一个案例。某学生自习时经常讲小声话。老师批评他讲话不守自习纪律,他辩解道:我没有讲话,我在向同学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学生的辩解振振有词,是因为他无意识地偷换了概念,他认为问学习上的问题不算讲话,他没有违纪。我找他谈话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启发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你请教的问题可不可以独立思考解决?你请教同学有没有影响到周边的同学?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