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12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北师大12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doc

北师大12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缩》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单元第9课时课题图形的放缩(一)课型新授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35页,教材提供了一个三名小学生在方格纸上画贺卡示意图的情境,让学生讨论:谁画得像?他们是怎么画的?教材在这里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利用讨论得出的结论,自己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在这个操作、画—画的过程中,加深对“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放缩”、“保持图形长与宽的比不变”,画出的图形才与原图相像的体会。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2.结合具体情境,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堂活动设计意图补充内容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投影出示:课间同学们的活动小图片)同学们能看清上面是谁在跳绳吗?(看不清!)(投影放大,边操作边说:“看清了吗?”然后继续放大,接着再问:“看清了吗”……最后再调整至合适的大小。)请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再大声把这些字读出来。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图片被放大了)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三、探究新知:1.布置自学:(出示问题)有三个小朋友把一张图片缩小画在了方格纸上,(出示方格纸上的三张贺卡)。(1)看一看:请你认真观察,想一想谁画的贺卡像,谁画得不像?(2)想一想:为什么笑笑和淘气画的像,小斌画得不像,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2.小组同学议一议自学问题。3.引导小组同学汇报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长:宽原图新图原图3:2长的比:6:1.5=4:1笑笑3:2宽的比:4:1=4:1淘气3:2小斌2:14.质疑小结: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观察这些比的比值,思考:什么情况下就会和原图像呢?按相同的比来画,才会画的像。(板书)5.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研究了图形的放缩,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6.帮帮小斌,小斌该怎样画就会和原图很像呢?给他点建议。四、达标练习:1.观察比较,出示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哪两张图片很像,它们的长和宽是按照什么样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吗?(课件出示蛋糕图片)(1)说一说图形D是怎样将A放大得到的吗?(2)说一说怎样将D变成图形A的?(3)想一想,图形的放大要注意什么?2.下面各句是什么意思?A:把一幅图按3:1的比放大。B:一幅图的长是54厘米,宽是36厘米。把它按1:9的比缩小。3.实际操作:教材36页“画一画”五、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不懂的地方吗?2.这节课,你们小组同学表现怎样?其他组的同学呢?哪些组应该得到我们的“太阳”能量?六、作业:(一)必做题:1.判断:(1)一个等腰梯形按1:3缩小,这个梯形不再是等腰梯形。()(2)一个30°的角放在1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这个角变为300°。()(3)一个图形扩大或缩小后,各边的长度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形状没有变化。()2.出示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你准备怎样来放大或缩小?(二)选做题:先请同桌画的一棵小松树,然后你能把它放大一点吗?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创设了“放大与缩小”的有趣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现数学真好玩,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习任务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图形放缩的规律和奥秘。让学生感知在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学生在思考中去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总结中升华。小组评价,激励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的极性。分层作业,巩固新知,发展个性思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