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强产业,厚积薄发勇争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突出特色强产业,厚积薄发勇争先.doc

突出特色强产业,厚积薄发勇争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突出特色强产业厚积薄发勇争先——合江镇工作汇报合江镇位于距城区27公里的低山浅丘地带,东邻眉山市洪雅县、丹棱县,北接名山县红岩乡,西临草坝镇林口村,南接草坝镇水口村。因名山、鄢郑两河于此合流而得名,幅员面积27.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500余户8500余人。有林地12287亩,耕地2989亩,建成全市万亩生态茶园科技示范基地、万亩生态观光茶园,素有“魅力茶乡”之称。近年来,合江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以枢纽为纲,融入成都、衔接攀西,错位配套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统筹发展,富民强镇,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茶叶产业强镇”为目标,大力实施“党建强村、产业强镇”战略,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的“助推器”,把发展和壮大茶叶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不遗余力地打好“红色党建”、“绿色产业”两张牌,因地制宜调结构,突出特色强产业,强基固源促发展,千方百计促和谐,强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镇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可喜局面。合江镇成为了全区乃至全市“党建试验田”、“产业示范镇”。2008年、2011年,镇党委先后被评为全市、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一、奋发有为创新业(一)持之以恒壮产业,打牢经济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合江镇党委、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资源,坚持不懈地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围绕打造茶叶产业大镇这个目标,在盘活存量、扩大总量、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增加市场占有量上下功夫,按照“强服务、抓龙头、出效益、保增收”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成功引进省级龙头企业老茶客公司、兄弟友谊公司,市级龙头企业雅泉公司、三雨公司等企业投资建立了12000多亩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核心基地。茶园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达到29400多亩,人均3.45亩,良种化率达92.6%,现主要有福选九号、福鼎大白、名山131、梅占等优良高产品种,建成全市万亩生态茶园科技示范基地、万亩观光茶园。同时,深挖潜力,大力推广“桂花+茶园”的种植模式,提高茶园综合收益,推动茶业上档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单产效益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叶精加工,现全镇有24家茶叶加工厂,其中雅泉茶厂为省级扶贫开发成长型企业、市级龙头企业,主要产品有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云台碧绿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年产值1600多万元,上缴利税28万元。2010年,全镇茶叶产量达2765.2多万斤,实现销售收入9221.6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达5893元,其中茶叶收入达4007元,占全年纯收入的68%。今年茶叶生产截止清明前,共采摘鲜叶(名优茶)890吨,实现鲜叶销售总收入3238万元,人均收入已达3680元;茶叶加工企业加工名优茶177吨,实现销售收入2478万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聚宝盆”,“家家有茶园、人人采茶忙”成为春天合江的生动写照。今年4月初,我们依托茶资源,举办了首届合江采茶节活动,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向世人展示多姿多彩的合江,开放开发的合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合江。在主抓茶叶生产的同时,统筹推进林竹、蚕桑产业均衡发展,建成纸浆原料林基地6000多亩,桑园面积1080亩,年收益4500多万元。此外,在张山村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薄壳核桃,拓展群众增收渠道。(二)千方百计惠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交通、建设、水务、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支持,大力实施道路“通达、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村公路26公里、生产便道18公里、林区公路8公里,完成沼气池建设563口,饮水工程10处,解决了53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5.12”地震后,抓住灾后重建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顺利完成了徐坪、蟠龙两个村集中安置点建设;争取省民建、省青基会和红十字会、香港特区政府分别对口援建完成了镇卫生院、塘坝村小和镇中心校建设并交付使用,全镇社会事业大大向推进。同时,扎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新农保和农转非城镇养老保险等工作,364名低保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态管理;新农合参保人数达7831人,参合率达97%;202名被征地农民加入了农转非城镇养老保险,3700余人参加了新农保。在社会管理方面,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试点,扎实抓好矛盾纠纷的定量评级、分类管理和风险评估,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对矛盾纠纷实行紧急时会商,必要时联调,及时分流,及早调处,努力把矛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