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实验》实验三 正弦波振荡器.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0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频实验》实验三 正弦波振荡器.doc

《高频实验》实验三正弦波振荡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三正弦波振荡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三端式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起振条件,振荡电路设计及电路参数计算。2.通过实验掌握晶体管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大小、负载变化对起振和振荡幅度的影响。3.研究外界条件(温度、电源电压、负载变化)对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影响。4.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二、实验内容:1.熟悉振荡器模块各元件及其作用。2.进行LC振荡器波段工作研究。3.研究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中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以及负载对振荡器的影响。4.测试、分析比较LC振荡器与晶体振荡的频率稳定度。三、基本原理本实验中正弦波振荡器包含工作频率为10MHz左右的电容反馈LC三端振荡器和一个10MHz的晶体振荡器,其电路图如图3—l所示。由拨码开关S2决定是LC振荡器还是晶振荡器(1拨向ON为LC振荡器,4拨向ON为晶体振荡器)LC振荡器交流等效电路如图3—2所示。由交流等效电路图可知该电路为电容反馈LC三端式振荡器,其反馈系数F=(Cll+CT3)/CAP,CAP可变为C7、C14、C23、C19其中一个。其中Cj为变容二极管2CC1B,根据所加静态电压对应其静态电容。若将S2拨向“l”通,则以晶体JT代替电感L,此即为晶体振荡器。图3-1中电位器VR2调节静态工作点。拨码开关S4改变反馈电容的大小。S3改变负载电阻的大小。VR1调节变容二极管的静态偏置。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3—l在实验板上找到振荡器位置并熟悉各元件及作用。2.LC振荡器波段工作研究将S2置于“l”ON,S4置于“3”ON,S3全断开。调节VR1使变容二极管负端到地电压为2V,调节VR5使J6(ZD.OUT)输出最大不失真正弦信号,改变可变电容CT1和CT3,测其幅频特性,描绘幅频曲线(用频率计和高频电压表在J6处测试)。3.LC振荡器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以及负载对振荡幅度的影响。l)将S2置于1,S4置于3,S3开路,改变上偏置电位器VR2,记下Ieo填入表3—1中,用示波器测量对应点的振荡幅度Vp-P(峰—峰值)填于表中。(Ieo=Ve/R)记下停振时的静态工作点电流。将S4置于2、4重复以上步骤。2)S2置于1,S3开路,改变反馈电容计算反馈系数(拨动S4)用示波器记下振荡幅度与开始起振以及停振时的反馈电容值。3)S2置于1,S4置于2,改变负载电阻(拨动S3),记下振荡幅度及停振时的负载电阻。S2置于4(晶体振荡器)重复以上各项填于表中。4.LC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与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研究与比较。将S2分别置于1或4,进行以下实验并进行比较。l)温度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S2置于1或4,S4置于2,S3置于开路。先在室温下记下振荡频率。频率计接入J6点,若振荡幅度较小,可在放大输出(FD.OUT)J26处测频率。然后将电烙铁靠近振荡管和振荡回路,每隔1分钟记下频率的变化值,在记录时,S2开关交替地打在“l”(LC振荡器)和“4”(晶体振荡器),观察每次数据的变化和它们的区别2)电源电压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S2置于1或4,S4置于3,以室温下电源电压12伏时的频率为标准,测量电源电压变化+2V时LC振荡器及晶体振荡器的频率漂移,比较所得结果:3)负载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S2置于1或4,S3波段开关顺次由1—4拨动,测量S2开关在LC振荡器及晶体振荡器的频率,比较所得结果。五、实验报告要求1.用表格形式列出实验所测数据,绘出实验曲线,并用所学理论加以分析解释。2.比较所测得的结果,分析晶体振荡器的优点。3.分析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F和负载对振荡器起振条件和输出波形振幅的影响。4.根据实测写出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的工作频率范围,并分析两种不同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