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构建生命课堂绽放精彩无限——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游戏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孩子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同行商榷。一、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游戏中经常交换活动,使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神经细胞交替工作,不致于因过度疲劳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位置》中的上下、左右时,我把这两部分并为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贴大象鼻子”的游戏,先出示一张大象的脸,但是没有鼻子,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下面,我们要玩“贴大象鼻子”的游戏,教师把准备好的大象的脸(无鼻子)贴在黑板上,对学生说:“这头大象没有鼻子,你能把它准确的贴上一个鼻子吗?”要求贴鼻子的同学把眼睛蒙上,由个别同学或全体同学用语言来帮助他,让他尽快地贴好鼻子。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热烈地帮助贴大象鼻子的同学。)全体学生:上去一点,再上去一点,下来一点,朝右边一点,再朝右,朝左一点,可以了!。教师:动作真快,说明你听懂了同学们所说的位置方向,我们再请别的同学来玩一玩。……在愉快的游戏中,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二、游戏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HYPERLINK"http://qkzz.net/school/"\t"_blank"小学低年级学生仍然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增强记忆材料的直观性,使它带有情感色彩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如在2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课上,我设计了“小猫钓鱼”的游戏。游戏材料: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竿、线、鱼钩。游戏程序:(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3)用鱼竿、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上课一开始,我把准备好的材料分发到各组,让学生把桌子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把“鱼”“放入“塘”中,说清比赛规则,随着我一声令下,游戏开始。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手拿钓鱼竿,盯着“塘”里的“鱼”忙开了。就连平时反应迟钝、经常不按时上交作业的小芋,也在津津有味的“钓鱼”。游戏结束时,我在验收他们的成果时,惊喜地发现:成果颇丰,令我感慨。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尝试了其他很多新颖、有趣的游戏与竞赛活动,如形式活泼的“对口令”、“青蛙过河”;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数字”;富有情趣的“送信”、“摘果子”、“小动物找家”……通过这些小游戏把枯燥乏味的计算练习变成丰富多采的游戏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游戏中巩固知识,不知不觉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真正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成才,体验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既为教学服务,又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游戏来达到目的。例如:在教学认识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我就采用了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具“七巧板”来比赛,看谁拼的图形最有创意和想像力。有的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组成火箭,有的拼出高楼大厦,还有些学生用图形拼成一辆汽车、一艘大客轮,甚至还拼出小动物等等。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我惊叹不已。四、游戏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与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健康、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可通过游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游戏中的发现、认识、理解、疑问与同伴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