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pdf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精品教案-古人谈读书第1课时.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课题古人谈读书年级五年级课时第1课时备课人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读书方教材分析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重点、难点)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缺一不可。本节课学习第一、二则文言文,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1.认识“耻、识、矣、岂”4个生字,会写“耻、诲、谓、诵、岂”5个字。2.正确、流利地第一、二则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第一、二则文言文的意思,教学目标背诵课文。3.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一、人文主题,导入新课1.读读单元人文主题“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3.浏览课文,圈出三则文言文片段的出处和作者等信息。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学过程1.请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一、二则文言文,明确要求,(1)自读课文你,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错误的读音。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预设:(1)“耳”加“止”组成“耻”,可以组词“羞耻、耻辱”,意思是“羞辱、侮辱”。(2)“岂”可以组词“岂敢、岂有此理”,是表示疑问的词,可以解释为“难道、哪里”。(3)“识”在“认识、识别”里读shí,是“知道、认得”的意思。文中的“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3.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字义读准字音。预设:(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敏而好学”中“好学”的意思,“是知也”中“识”的意思,并根据字义猜测“好”和“识”字的正确读音。(2)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句子,巩固字音。4.指导读好停顿,注意长句子的断句。预设:(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5.交流不理解的句子。三、理解文本,尝试背诵1.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明确要求。(1)默读第一、二则文言文,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2)小组交流第一、二则文言文的大意。(3)把仍然不能理解的问题记下来。2.学生提出疑难,教师释疑点拨。预设:(1)理解“默而知之”。①学生反复朗读句子,体会语感。②指导学生给“默”字组词,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哪个词语放在句子中最合适。③引导学生疏通句子大意。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时候,要结合整句话来理解,不要求学生逐字翻译。2(2)“余常谓”中的“余”字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我”。“亦、矣、乎、盖”等字也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字。文言文读得多了,自然就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了。(3)指导学生用“猜一猜,再查资料验证”的方法,理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等较难的句子的意思。①学生反复朗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等句子,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厌”“诲”“急”的意思。②学生查字典,从“厌”“诲”“急”的义项中选择恰当的解释,检验自己猜得对不对。③让学生说说整个句子的意思。3.同桌相互说说两则文言文的大意,再在班内展示交流。4.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两则文言文并背诵。四、梳理收获,交流启发1.引导学生思考:两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哪些读书态度和方法?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预设:(1)第一则文言文谈到的读书态度和方法。第一句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善于发问。第二句告诉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第三句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不知疲倦。(2)第二则关于读书方法的关键词是“心到”“眼到”“口到”,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尤其要做到心到。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的启发。你用过文中的读书方法吗?文中的学习态度,哪些你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今后你在读书学习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全班交流。3.拓展提升。(1)教师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2)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读书方法?联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3五、布置作业,拓展实践1.背诵第一、二则文言文。2.制作一枚书签,把课文中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抄写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