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pdf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是家庭教育的天然性也伴随着它的不可控制性。家庭教育的性质、内容和效果取决于家长的自身素质及家庭的客观条件,有的家庭达不到所需的条件就起不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一、我国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学的有关原理,个人社会化是在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等环境中完成的。其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人生伊始,个体从母体中获得生活的过程,就是个体求生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家庭实现的。童年时期建立亲密情感,学习语言,内化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等人生社会化的奠基性工作主要是通过家庭进行。家庭这一特殊的群体在儿童社会化方面的功能是任何其它社会组织所不能替代的。学校也是一种对于个人社会化具有特殊价值的环境因素。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它还利用其自身的独特组织方式教授学生家庭以外的文化、角色、价值标准以及礼节和仪式等。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主要还是知识性教育。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二)、重智轻德据1995年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中国国民的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对责任感及宽容地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只有略多于50%的人认为教育孩子讲究礼貌是重要的;只有30%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各国中处于最低位置;同样,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中国家庭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面对“成人”和“成才”这两个互为关联的发展方向,更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成才”。社会就业的艰难使许多父母认为没有好的成绩就考不上好大学读不了好专业,而考不上好大学读不了好专业就找不到好工作。为此许多家长十分看重子女的学业成绩,盲目地请家庭教师,以分数高低定奖惩。子女学业成绩的高低升降决定家长情绪上的喜怒哀乐,决定了家庭气候的变化。而在子女在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家长则给予较少的关注,更不注意向他们提出具体而系统的品德发展要求。他们不懂得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懂得思想品德教育对智育的导向、动力、激励作用。许多孩子就是因为未能树立远大的理想,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把今天的努力学习与将来为社会作贡献联系起来,才逐渐丧失了学习动力,导致品德和学业成绩的双差。多蒙茜·洛·诺尔特的一段话让我们警醒思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三)、重艺轻劳早期教育理论主张重视0到3岁幼儿的智力开发,这实际上是要通过亲子交流,发现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潜在能力,而并不是要教这么小的孩子学认字或弹琴等专门技能。然而,不少华人家长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到底有何天分或爱好,还误以为培养孩子学习技艺越早越好,送年幼孩子去上各类课外班,其实这反会“揠苗助长”。因为幼儿学习是以兴趣为主导的,如果孩子本来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愿意模仿弹琴或跳舞,不妨让他们自由发挥一阵。过早让幼儿上课,他们很可能会受不了枯燥而使兴趣消亡,就更别提学出成就了。即便是年龄稍长的孩子,如果没对准他们的特长兴趣去培养,也会枉费时间金钱,得不偿失。在重艺的同时,很多家长轻视对子女的劳动教育。有些家长这样说,我们从小受苦,不能让孩子再受委屈,当父母的辛辛苦苦图什么?不就是图孩子生活幸福吗?这是心理补偿。有些家长这样说,我们家经济条件又不是达不到,人家孩子有,我们孩子也得有,绝对不能让人家比下去,这是攀比心理。这些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干家务活,致使孩子不愿干,也不会干,对劳动缺乏正确的态度。他们缺乏劳动习惯,缺乏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对劳动成果不珍惜。由此而引发了其他方面的道德欠缺,如不尊重他人的劳动,不懂得勤俭节约,一味追求享乐,贪图安逸,尤其容易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像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是高